□ 本报记者 华铭 张海帝
今年以来,安徽桐城市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要求,通过强化特色产业、优化生态环境、培育乡风文明、夯实乡村治理、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内外兼修”大力推进乡村振兴。
优环境 促生态宜居
桐城市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做大做强粮油、畜牧、水禽羽绒等优势产业,生产黑土猪、散养土鸡、有机鸭蛋等特色农产品,诚友蛋品产品进入老乡鸡连锁餐饮,金河湾农业在上海开设土猪肉专营店,为桐城农产品进入一二线城市提供了有效示范。突出品牌效应,加强“桐城小花”“桐城水芹”“蜂献”蜂产品等农产品品牌建设,完成“三品一标”认证产品76个,覆盖率超过65%。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全市拥有家庭农场53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6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余家,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家庭农场参与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正在形成。全面拓展新业态,全市农业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超过50%,鸿润集团大宗羽绒收储和交易平台、“蜂献”蜂业电子商务运营中心正在规划建设。
桐城市在成功创建安徽省文明示范市的基础上,正式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基础设施建设、市容环境整治等“五大攻坚行动”为总体路径,今年重点实施集镇管理提升等“十大提升工程”,着力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正式实施,引入北京环卫公司市场化运作,选择鲟鱼镇先行试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步伐,南部新区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城南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和改扩建工程快速推进。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提升和生态增绿增效。2018年已建设6个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片,“三夏”还田面积9800亩,还田率100%,完成人工造林10,172亩。
桐城市将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作为促进乡风文明的有力抓手,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学雷锋志愿服务等主题活动,让广大群众在活动中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文明新风。注重示范带动,评选表彰“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妇”等先进典型,营造崇德向善、孝老爱亲的社会氛围,今年已有1人获评“安徽好人”,15人获评“安庆好人”,3人荣获安庆市“美德少年”称号,20余人获评“桐城好人”。
夯基层 促治理有效
桐城市创新党建+乡村治理“十法”,以党建为引领,融合村规民约、家风引领、十户一体、网格管理、党员帮带、联系群众、民情收集、参与活动、乡贤推动、五老助力,引导村民自我管理,激发党员群众参与农村基层工作的热情,发挥乡贤、五老人员独特优势,共同为乡村治理献计献策、出力出彩。立足传统文化,创新“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在全市推广运用,各镇、街道均设立了“六尺巷调解工作室”,化解大量基层矛盾,形成了具有桐城特色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品牌。开展村民自治试点工作,成功申报孔城镇桐梓村汪庄村民小组为全省“开展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试点单位,系全省5家、安庆唯一的试点单位。
桐城市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相继开展春季会战、夏季攻坚行动。坚持将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设立2500万元引导资金,全面推行“四带一自”模式,新建扶贫驿站4家,认定100家企业为扶贫基地;实施电商扶贫和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带动2200多户贫困户增收。实施就业脱贫工程,开发居家就业和辅助性就业岗位2100多个。投资500多万元实施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项目,惠及贫困人口2500多人;启动11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目前已完成投资1400万元。加大危房改造力度,年内将完成2157户,目前已竣工1325户。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网络基站实现全市行政村、自然村全覆盖,累计投入超过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