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焦点

沃野万亩秀 富民天地宽

——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红山村的脱贫故事

□ 本报记者 程 虹

□ 刘 波 杨丁香

这是一片火热的土地!这是一片发展的土地!这里有一群敢为人先的开拓者,这里有一个敢于创新的农业企业!……8月22日,记者走进远近闻名的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白芒营镇红山村,探究这个小乡村短短几年时间从国家级贫困村一跃成为新型产业建设新农村的奥秘。

“哪怕背着千古骂名,也要把土地流转出来”

红山村位于江华瑶族自治县白芒营镇东北方向,现与新社湾村、老社湾村三个行政村合并成为社湾村,距离县城沱江30公里。红山村共有水田260亩、旱地180亩、红土林地2500多亩、人口70户380多人,被列为2016年~2020年国家级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户、贫困人口54人。

如何脱贫摘帽?如何致富奔小康?困扰村民千百年的难题不仅是红山村人的课题,也是当地党委政府面临的新时代考题。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已经证明与社会脱节。发展特色农业,拓展规模农业,促进产业转型才是脱贫致富的唯一途径!2014年,白芒营镇政府驻村干部与红山村干部一道召集全村群众开会:把低产低收入的松树和油茶林地流转出来,发展水果种植!话才说出口,会议现场就乱成一锅粥。“土地一租就是几十年,跟卖给别人有什么区别?用租金当买金,土地变成别人的,我家不缺这个钱!不租!”“好好的油茶树砍了种水果,你们这些公家人想起一出是一出,到时候不结果子,人家拍拍屁股走了,租金问政府要?油茶问政府要?”……一时间说什么的都有,连凳子都撬翻了。第一次土地流转动员会就这样不欢而散。

镇党委、政府没有气馁,更没有放弃。村支书周其芬更是立下了军令状:“为了全村脱贫致富,哪怕背千古骂名,也要把土地流转出来!”缓冲了一段时间,周其芬组织村民代表和村干部到广西、本县等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发展成熟的地方学习参观,再挨家挨户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大部分村民的工作还是做通了。当年,红山村就流转了1700亩土地。整整7个月,周其芬带着村干部和村民满山满岭量地,砍树翻土复垦。土地流转出来后,杨氏果业、有实力的种植大户纷至沓来,但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都没有谈妥。流转出来的土地空置了整整一年时间。那一年,周其芬等村干部也是心急如焚啊,那都是跟村民们拍了胸脯才流转出来的,千万不能闲置起来啊。

俗话说,好事多磨。又说,有缘千里一线牵。2016年,县里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伍继承和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槐权等领导慕名找到广西富川富隆果业有限公司老总林家盛,结果一拍即合,富隆公司当年就进驻红山村,以水田600元每亩,旱地400元每亩,林地250元每亩的年租金标准流转土地,并且以五年为一个时间段递增,红山村当年就流转土地1700余亩,获得土地租金43.6万元,实现人均增收1147元,12户54个贫困人口流转土地390亩,人均增收2151元。红山村的成功做法带动了周边黄泥塘、五洞、八洞等村,2017年,富隆公司对这几个村的闲置土地一并流转了过来,总面积达到6000亩。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增加土地租金收入150万元以上。

“土地流转这步棋还是走对了!”周其芬谈到流转土地的不易不无自豪地说。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

富隆公司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集水果种植加工、冷藏保鲜、市场流通、农资配送塑料果框生产和出口贸易一体化的资源型农业生产企业。富隆公司进驻红山村,给村里带来了希望,也给周边村的村民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江华县委政府经研究决定,与富隆公司共同把以红山村为核心、辐射白芒营镇洪泥塘村、大路铺镇五洞村、八洞村等村连片10,000多亩的流转土地推进建设为红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同时,高薪聘请湖南现代农业研究所编制了《红山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实现园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安排,产业一体化布局和工作一体化推进。同时跟富隆公司共同建设红山园区。按照“田成块,路相连,渠相通”的要求,修建园区主干道3公里,机耕道20公里,通过实施坡耕地治理项目,完成了园区内塘尾水库除险加固、清淤及土地梯田形状整理,修建了灌溉水池、水渠,安装了滴灌设施。

荒滩泽地起宏图,流金淌银红山村!“截至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以沃柑等16个特色柑橘品种为主的水果种植5000亩。3年挂果后,2月有鲍威尔脐橙,4月有轮晚,6月有血橙,8月有特早1号,9月底有南丰蜜桔,10月有脐橙,12月有皇帝柑、沙糖橘。一年四季都有柑橘成熟,四季花果飘香不是梦!到时,我们的红山农业产业园就是一个集采摘、徒步、垂钓、山地自行车、民俗风情表演、农家乐餐饮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农业综合体!我这个人做人做事的原则就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林家盛站在观光台上眉飞色舞地向我们描绘着红山村的未来。

龙头企业进了村,农民变工人

“现在村里找不出一个打牌赌钱的,大家都争事做。我和我老公都帮林老板做事,我是剪枝组70元一天,我老公在杀虫组,有80元一天,两个人一个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我家的山地出租每年有收入7000元。公司没来没钱赚,现在一年四季都有活干,家门口就能赚钱,而且收入不算低,一早一晚可以种点小菜和水稻,老人孩子在身边一家人团聚,我很满足了。”在柑橘园,今年48岁、穿着富隆公司工作服的王训清正在给柑橘剪枝,提起富隆公司满心的喜悦。像王训清这样常年被富隆公司聘请的工人,就有160个。

“随着园区产业基地规模以及休闲旅游农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就业容量也随之扩大。3年后,园区每年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1500人以上,临时用工2万个以上,可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4000万元以上。”林家盛扳着手指跟记者算起的这笔增收账,无疑给农村50岁以上文化程度低又没有技术的贫困劳动力带来了发展强音。富隆公司进驻红山村后,这个昔日的国家级贫困村已经于2017年整村脱贫了。

除了农业产业化,该村还投入20.4万元对原有自来水进行改造新建,保证了红山村70户380多人的健康饮用水安全。投入58万元对大塘尾水库进行除险加固项目,改造加固、清淤,保证了红山村村民的安全和300多亩水田的灌溉。同时争取资金85万元,依托水土保持坡耕地综合治理项目扶持产业扶贫,硬化村道方便村民出行。

通过结合产业开发培训,该村充分利用农家书屋,加大农村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促进“输血”“造血”齐发。目前共培训培养10多位科技致富骨干和乡土科技人才,建立3户能带动群众科技致富的示范户。同时加大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建成娱乐、健身场所、篮球场,并添置相关设施,为群众文化娱乐生活提供必要的活动场地。同时将精准扶贫和秀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目前,红山村已成功创建为秀美乡村。

2018-08-30 ——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红山村的脱贫故事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166.htm 1 沃野万亩秀 富民天地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