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付朝欢
5年携手并肩,5年共同努力,5年春华秋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得到了全球积极响应和参与,经过5年的实践,“一带一路”建设从理念、愿景转化为现实行动,取得了重大进展。
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国务院新闻办当天下午举行发布会,请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外交部部长助理张军介绍共建“一带一路”5年进展情况及展望,并答记者问。
“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
“5年来的实践表明,共建‘一带一路’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方向,国际认同日益增强,合作伙伴越来越多,影响力持续扩大。”宁吉喆在会上介绍了共建“一带一路”5年进展情况。
增进战略互信,凝聚国际共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已经写入联合国等重要国际机制成果文件,已有10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118份“一带一路”方面的合作协议。截至今年7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79项成果中,265项已完成或转为常态工作,14项正在督办推进,落实率达95%。
狠抓合作项目,形成示范效应。聚焦“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主骨架,推动一批合作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进展顺利,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建设稳步推进,雅万高铁部分路段已经开工建设,瓜达尔港已具备全作业能力。截至8月26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突破1万列,到达欧洲15个国家43个城市,已达到“去三回二”,重箱率达85%。
促进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截至今年6月,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总投资200多亿美元,创造就业数十万个,给当地创造税收几十亿美元。
完善服务体系,强化金融支撑。中国与17个国家核准《“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海外布局,已有11家中资银行设立71家一级机构。与非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多边开发银行开展联合融资合作。加强法律风险防控,启动建立“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和机构。
秉持开放包容,密切文化交流。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合作,制定印发了教育、科技、金融、能源、农业、检验检疫、标准联通等多个领域的专项合作规划。通过实施“丝绸之路”奖学金计划,在境外设立办学机构等,为沿线国家培育技术管理人才。2017年,来自沿线国家留学生达30多万人,赴沿线国家留学的人数达6万多。预计到2020年,与沿线国家双向旅游人数将超过8500万人次,旅游消费约1100亿美元。
与沿线国家分享发展机遇
我国已经成为2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据钱克明介绍,截至目前,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共82个,累计投资289亿美元,入区企业3995家,上缴东道国税费累计20.1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4.4万个就业岗位。此外,中国已与13个沿线国家签署或升级了5个自贸协定。
在被问及中国政府将如何更好地与沿线国家分享“一带一路”建设和发展的机遇时,宁吉喆表示,中国和有关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分享机遇,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以哈萨克斯坦为例,双方相互对接发展战略,把中方“一带一路”的倡议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倡议结合在一起,近几年来,哈萨克斯坦经济取得了回升,中国的企业也在哈萨克斯坦得到了发展,两国人民都从中受益。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也是如此。近5年来,东盟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都在5%~7%,成为世界上最有增长活力的地区。
二是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扩大双向贸易、双向投资。过去5年,我国同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1%,增长率快于与其他地区相互贸易的增长率。
三是各方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的拥有资金、技术、管理上的优势,有的拥有劳动、资源、市场上的优势,共建“一带一路”可以把各国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互补。就中国而言,在传统的生产要素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资金、管理上的新优势也在形成。“我们通过双方合作、三方合作、多方合作,可以把各种优势结合起来,为沿线国家带来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宁吉喆说。
共建项目始终重视债务管理
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进展有目共睹,但是,个别国家个别方面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仍有质疑。近期有外媒报道称,“一带一路”建设给有关国家制造了债务陷阱,指责中国不顾项目所在国负债情况和偿债能力,为一些项目提供贷款,加重了这些国家的债务负担。
对此,宁吉喆回应说,共建“一带一路”的项目给相关国家带来的是有效投资、有价值的资产,促进了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不是所谓的“债务陷阱”。他指出,无论是互联互通的项目,还是产能合作的项目,都要经过科学的可行性研究和严格的贷款审核。这些研究和审核对项目都是有资产负债率约束、资本金比例和资金回报要求的,因此,不会带来超过资产形成的债务。
宁吉喆坦言,从实际掌握的情况看,有的外媒所报道的债务问题,与“一带一路”建设及其项目没有必然联系,有的国家债务负担确实偏重,但主要是从其他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长期大量借贷形成的。
宁吉喆强调,中方对于共建的项目和相关国家的投资合作,始终重视加强债务管理。在“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投融资问题上,中国始终坚持以经济效益为导向,根据项目国实际情况提供贷款,支持项目建设,避免给项目国造成新的债务风险和财政负担。中资银行在为项目提供融资前,都会对借款人的负债情况、偿债能力做严格测算,贷款后也会持续跟踪监测相关国别风险和主权风险。比如,国家开发银行就建立了国家主权信用评级以及国家风险限额管理制度,中国工商银行、中信保等机构都建立了相关的评估监控管理体系。
“中国一直高度重视如何既促进所在国家的经济增长,又避免形成负担,所以,一直强调选择一些经济效益比较好,特别是能促进就业、增加税收、增加出口的基础设施投资。”钱克明对债务问题也作出了回应。他表示,基础设施投资回报周期长,很多是公共品,正向的外溢效应比较大,这些基础设施投资对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将会起长远的重要作用。
第三方市场合作实现“1+1+1>3”共赢效果
“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的“独唱”,而是全球范围的“大合唱”。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大型跨国公司,正在积极尝试通过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模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宁吉喆表示,第三方市场合作是开放包容、务实有效的国际合作模式,也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有助于中国企业和各国企业,尤其是与发达国家企业和跨国企业优势互补,共同为第三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实现“1+1+1>3”的共赢效果。
宁吉喆还介绍了中国与有关国家在推进第三方市场合作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目前,我国已经与法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正式签署了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文件,与有关国家推动设立了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基金。比如,中国的“丝路基金”与欧洲投资开发银行建立了第三方合作的市场基金。中法第三方市场合作具体项目已经有了早期收获,近期还要扩大到新的项目上。中国和欧盟的三方市场合作也敲定了具体的项目。同时,中国中车集团与德国西门子已经在一些重点项目上达成了三方合作的协议。
宁吉喆称,下一步,中方愿与有关国家及其企业一道,扩大第三方市场的合作范围,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积极创新合作模式,支持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包括联合投标、共同投资等,开拓新的市场,实现优势互补,多方共赢。
高质量高标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者,中国政府在国内践行新发展理念,致力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国际合作进程中,也坚持这样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面对新形势,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坚持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以合作共赢为目标,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宁吉喆说。
如何理解高质量、高标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张军表示,应该全面地看、整体地看、综合地看。“一带一路”的高质量、高标准体现在高质量推动世界经济增长,高质量推动解决全球面临的发展问题,遵守各国法律、公认的国际规则标准和市场规则,也体现在建设高质量基础设施上。“‘一带一路’建设的‘高质量’要价格合理、包容可及、广泛受益,要把握一个平衡,避免把高质量变成空中楼阁、孤芳自赏,好看但不实用。”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几位发布者还介绍了中国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一系列主场外交活动。
9月3日,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即将开幕。张军透露,在本届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将签署十几份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合作文件,这将推动中非在共建“一带一路”上的合作进一步走深走实。
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举行。钱克明介绍说,目前招展工作已经顺利完成,有138个国家和地区、3个国际组织、2800多家企业已确认参展。
明年,中国还将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站在新起点上,我们对‘一带一路’的未来前景充满信心。”张军说,“一带一路”倡议有理念、有主张、有方案、有行动、有机制,更有国际社会广泛的支持和参与,一定能够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