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远州
一场科技成果转化会,让一条鱼“游”出了亿元产值。
不久前,在武汉市洪山区科技成果转化签约大会中科院专场,桂建芳院士团队带来的“鲌种质创制与新品种培育”项目,获得武汉先锋水产公司的青睐,双方计划在3年内实现武汉鲌鱼新品种累计养殖面积1.5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1亿元。
过去的一年里,类似的科技成果转化会,成为武汉推动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走出“深闺大院”的杀手锏——9个大型专场,达成398个签约项目、433亿元签约资金,推出上千个拟转化项目,再加上一系列专业性对接活动,密度之大、规格之高、项目之多,引来各方瞩目。
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局,实施“大学+”战略,搭建产学研用对接平台……武汉打出“组合拳”,让科研“创新花”结出经济“发展果”。
不让科技成果“睡大觉”
89所高校、121家科研院所、68名院士、130多万在校大学生,武汉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但是长期以来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躺在柜子里睡大觉”、科技成果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现象一直存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只有20%。
“力争5年内在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占比达到80%!”去年8月,武汉甫一提出目标,便招来多方质疑。彼时,武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创新创业的“黄金十条”已试行5年,虽成效明显,但科技成果要顺利走向市场仍面临诸多痛点。
大量调研之后,武汉决定,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为突破口,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技术供给、渠道打通、企业承接、资金支持等关键问题,让创新资源的“富矿”充分转化为经济发展的财富。
随即,武汉成立全国首家科技成果转化局,采用“虚拟机构、实体运作”。与之同步成立的是武汉市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首批聘请12位院士组成专家顾问团,为全市科技成果转化把脉问诊。
从去年8月以来,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局实施“大学+”战略,开展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接工程,先后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9所高校举办大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签约项目398个。此外,各区举办若干场特色鲜明的中型专场对接活动,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分领域、分行业逐步开展100场小型专业性对接活动。
武汉还推动供需双方的线上对接,去年以来共梳理出科技成果27,246项,分级筛选在研成果库、成熟成果库和转化库之中,同时收集了1730项企业有效科技需求,定期向企业推送个性化信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各环节的全天候对接。
防止成果转化“只走一公里”
“高校‘重论文、轻转化’的评价体系导致许多成果被束之高阁,而多数企业奉行‘拿来主义’,对科技成果的中试熟化不愿投入。”在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局常务副局长李记泽看来,许多科技成果与产业化、市场化的距离往往不是“最后一公里”,而是“只走了一公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从提高供需两端的积极性入手。
在供应端,不少科研人员表示,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改革不到位是制约转化的突出问题,价值评估、成果权界定、利益分配相对复杂,让很多科研人员望而生畏,生怕摊上国有资产流失和职务侵占的嫌疑。
2012年武汉寻求破题,推出科技成果“黄金十条”,在国内率先提出高校成果转化收益“三七开”,规定科技成果完成人或团队可得转化收益的70%以上。去年武汉又出台“新黄金十条”,进一步下放科技成果的处置权和收益权,规定市属高校、科研院所与人才团队可自主选择成果转化方式、自主决定转化收益奖励,比例最高可达成果转化所得净收益的90%。这些创新政策,极大激活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
为提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承接能力,武汉支持企业开展面向高校院所的技术难题竞标、科技悬赏等“研发众包”。另外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路线图。去年,武汉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73家,总数达到2827家,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二,总量与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平台的推动。近年来,武汉围绕一批新兴产业和优势学科,由政府提供优惠地价土地和一定经费支持,高校院所以科技成果入股,共同组建14家工业技术研究院,以市场运作的方式推动相关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工研院“市校共建,市场运作”的改革举措已被列入全国27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目前,武汉建设“创谷”等创新载体实体空间324.22万平方米,建成各级孵化器230家(国家级31家),各类众创空间158家(国家级55家),全市孵化场地总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为科技成果中试熟化提供了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