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翠霞
深沪两市股指在基本面和技术面的双重阻击作用力下,单边下行,于最低点附近报收。
从盘口看,保险、酿酒、建材、供气供热、医药、半导体、旅游、家用电器、造纸、煤炭、电器仪表、酒店餐饮等板块杀跌居前,资金规模性流出,形成对于深沪两市股指的做空驱动。
从沪指看,日线图表处于反复试探2700点区域价值中枢支撑的临界点位置,如是不破2700点区域双底支撑,就是符合预期的合理波动。反之,如是击穿前低点支撑防线,则沪指下行压力加大,有试探2450点~2500点动能和势能。
创业板指二次探底,为大五浪杀跌末端反复确认底部有效性过程。此位置杀跌即使击穿1450点强支撑,也无需过度恐慌。因为,只有前期强势的权重、消费、周期板块等行业龙头品种补跌到位,才可能迎来股指的转机信号。
板块方面,科技创新成长板块及个股近期领涨深沪两市,资金净回流较好,形成对指数的强劲做多支撑。笔者认为,存量资金博弈阶段,《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政策利好是资金选择科技成长股的关键。科技板块沉寂时间较长,风险释放较为充分,流通盘总体都不大,很容易通过四两拨千斤的操盘技巧实现人气的聚集和赚钱效应。此为市场技术回撤至大周期底部区域,经过反复试探,在政策底和估值底的双重作用力下,做多主力选择科技创新成长股作为主线作战方向的关键。未来,随着国产替代、自主可控预期进一步增强,赢利能力进一步提升,以工业互联网、软件服务、芯片、半导体、数字中国、信息安全、5G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成长股板块,有望在行业龙头股演绎主升浪结构做多动能驱动下,逐步形成以点带面的趋势性行情机会。
不破不立
内因必然战胜外因
消息面上,备受期待的养老目标基金此前已正式获批。在完成必要程序和准备工作后,即将进入发售阶段,预期最早或9月份正式发售。财政部发布《关于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工作的意见》,该意见表示要加快专项债券发行进度,发挥专项债券对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的作用。该意见要求,各地至9月底累计完成新增专项债券发行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80%,剩余的发行额度应当主要放在10月份发行。据悉,今年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额度为1.35万亿元,上半年专项债仅发行了3673亿元,还有将近万亿规模进行基建项目的投资拉动。工信部印发《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信息消费规模达到6万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拉动相关领域产出达到15万亿元。
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名单确定。国务院国资委下发《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工作方案》,近400家企业入围。中国中冶、五矿发展、中钨高新、中钢国际、华电重工、沈阳机床等均表示,被纳入国企改革“双百企业”名单。另外,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有足够能力应对贸易纠纷升级和贸易摩擦影响。从1月~7月份的数据来看,整个中美经贸摩擦对我们经济的影响很有限。中国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强劲的改革开放动力,对一些消费品降低关税,鼓励外商直接投资,跟欧盟、东南亚等国家建立相应的贸易往来。国内方面,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推动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等相关工作,挖掘内需潜力,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补短板的力度。
多部门的利好信息不断加强和推进,为内因方面有利深沪两市股指中长期底部构筑的关键驱动力。从短期走势看,虽然难以逆转由于外围因素扰动而形成的杀跌风险释放,但更长周期进行评估和分析,一旦前期强势的周期、消费等板块及个股补跌到位,必将展开一轮让大家都较为欣喜的中期上攻行情。正所谓,底部区域,不破不立。越是风险充分释放,未来的攻击行情越值得期待。
资金流入
量变必然导致质变
外资加码上市公司的趋势明显,买入额逐步提升。MSCI进行纳入A股的第二步,比例将提高至5%。数据显示,境外资金通过互联互通等渠道持续流入A股。2018年1月~7月,境外资金累计净流入A股市场1616亿元。6月以来,虽然全球贸易摩擦加剧,但外资投资A股的势头并未减弱。上周沪、深股通资金净流入合计129.7亿元,其中沪股通净流入74.6亿元,深股通净流入55.2亿元,日均净流入量为25.9亿元。
数十家公司豪气回购超亿元。数据统计显示,8月1日~8月8日,已有126家公司公告了股票回购相关事宜。按此趋势推算,8月公告回购的上市公司数量有望创下年内新高。通过上述数据信息,基本明确二级市场当前位置不宜过度恐慌和悲观,更不宜底部杀跌割肉操作。政策底、估值底的历史再现,有望阶段性形成市场底的构筑。在下档杀跌空间相对有限,做多动能、资金流入不断增强情况下,笔者预判一旦深沪两市股指形成较强的转势攻击信号,突破近期最重要的技术阻力,则必然是周线、月线级别的行情机会。
通过上述数据情况,可以证明我国经济稳中向好,主动调结构成效明显。预期下半年度央行大概率事件还会通过定向降准释放流动性,进行基建及补短板方向的资金投入。此为大周期震荡盘底阶段,不宜过度悲观的关键,也是长周期看好基建及科技创新成长股的关键之所在。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由上而下进行行业及个股的甄选,锁定大基建及科技创新成长股做多操作,应该是非常不错的投资选择。
(作者系益学投资金融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