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徐 军
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加强全省重点湾区互联互通,推进沿海大平台深度开发,大力发展湾区经济。根据这一要求,浙江省发改委详细谋划了浙江省大湾区的目标定位、建设原则、空间布局、主要任务和推进机制。浙江大湾区建设的总目标是打造成为“绿色智慧和谐美丽的世界级现代化大湾区”。到2022年,大湾区科技创新能级全面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世界级大湾区如何打造,浙江11个地市怎样定位,未来湾区生活将是啥样?近日,浙江省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副巡视员谢晓波接受媒体采访,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抓住机遇
打造世界级大湾区
问:浙江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提出建设大湾区?是有怎样的特殊契机?
谢晓波:目前浙江提出大湾区建设,有以下几方面的机遇:
一是全球范围内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
二是“一带一路”倡议,重塑经济全球化发展新格局带来的机遇。浙江省大湾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完全有条件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打造对外开放的高地。
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百年”目标带来的机遇。浙江应该走在前列,要谋新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的嘱托。
四是重塑区域竞争格局带来的机遇。浙江省大湾区的核心区——环杭州湾经济区处在长三角城市群的金南翼,也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只要抓住机遇,就可以把大湾区打造成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问:粤港澳大湾区已上升为国家级的战略。浙江的大湾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谢晓波: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呈现一国两制、三关(税)区、四核心城市的多元格局。比如香港是自由贸易港,所以香港和珠三角等内地城市之间的经验可以互相借鉴,共同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浙江省大湾区处在中国沿海和长江经济带,一个T字型的黄金交汇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同时极具优势。浙江省大湾区把环杭州湾经济区作为重点,并谋划了“一二三四”(“一港、两极、三走廊、四新区”)的空间布局。
“一港”:建设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争创自由贸易港。目前,宁波舟山港是全球第一大港,也是全球首个货物吞吐量超过10亿吨级的超级大港,港口条件非常优越。
“两极”:浙江在充分发挥杭州都市区和宁波都市区的集聚、带动作用时,还要大力推动杭州宁波一体化发展。
“三走廊、四新区”:作为七个战略平台,要高起点规划,要有世界眼光,要有国际标准。
问:很多普通百姓觉得发改委的工作比较宏观,大多是关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政策方面的研究,但这些政策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针对这一次大湾区建设的行动计划,您能不能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谢晓波:打造现代交通。随着大湾区建设的推进、交通体系的完善,特别是轨道交通,高铁、轻轨、地铁,还有综合性的交通枢纽,这些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将会便利百姓的出行、通勤。
调整产业结构。会对浙江的就业和消费产生影响巨大。浙江要以数字经济为引领,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提升人们的就业环境和机会。
生活的配套更完善。如教育、文化、医疗等,未来人们的就学、就医等各方面配套会更便捷。
整体规划
浙江11地市联动
问:在浙江大湾区建设的全省整体部署规划图中,除了金华、衢州和丽水外,各地市都囊括其中,尤其是沿海一带的城市。湖州不靠海,如何规划?
谢晓波:湖州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中一个重要节点城市,同时它也在杭州都市圈的范围内,杭嘉湖区域的联系非常紧密,所以把湖州纳入到大湾区的范围。
金华、衢州、丽水虽然不在大湾区的规划范围内,但和大湾区联动依旧紧密。特别是金义都市区,作为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的一极,跟宁波、舟山连接,从这里出海。金义都市区作为一个腹地,可以向衢州、江西方向辐射,虽不在大湾区地理概念范围之内,但与整个大湾区紧密相连。
问:在“一环”的建设中,有很多产业布局,在这些产业布局中重点发展方向是什么?侧重重点发展还是均衡发展?
谢晓波: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指出,要把杭州湾地区建设成为一条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生产力布局合理,科教支撑有力,生态环境优良,产业区、城市群、物流网有机融合的黄金产业带;一个汇聚各种先进生产要素和文明因子的城市群;一块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区。
习总书记十多年前在浙江工作的时候,对杭州湾地区寄予了这样的厚望。目前谋划的大湾区建设,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方向努力。一方面要发展新兴产业,另一方面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同时发展高端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把大湾区打造成一个黄金产业带,同时要对城市群合理布局。
问:说到湾区就会想到美国硅谷,现在浙江也要打造大湾区,会不会更好地支持互联网企业?未来有什么更好的政策?
谢晓波:刚才把杭州与美国的硅谷对比,其实杭州市政府在2000年的时候,就提出要打造“天堂硅谷”。浙江从那时候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信息经济、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势头非常好。
杭州市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第一是资金方面的政策,特别针对缺乏资金支持的新创业的大学生,杭州市在整个产业基金中专门拿出一块,作为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子基金。第二是对创业者经营场地的支持,对初创的企业提供一定年限、一定面积免费的场地租赁。杭州现在是创业者的天堂。
问:环杭州湾经济区还有“一带”和“一通道”,分别是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和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哪些产业在这“一带”和“一通道”上,有机会搭上这一趟发展的快车呢?
谢晓波:甬台温临港产业带靠近沿海,港口条件优越,所以要把甬台温临港产业带打造成产城港湾一体化的发展平台,集聚发展运输量大的临港产业,如石化、钢铁、航空、新材料等。
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特别是金义都市区,因为金义都市区有中国小商品城,又有义甬舟开放大通道与沿海相连,发展现代物流业、发展商品贸易的条件好,所以现在金义都市区在重点打造物流园区。
问:大湾区的建设覆盖了全省的多个地市,那接下来浙江要如何打破这些不同地域之间的行政区域划分,做一个统筹和管理,来产生更好的协同效应呢?
谢晓波:第一个层面是全省的层面。浙江建立了全省大湾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从全省的层面进行统筹。
第二个层面是都市区。如杭州都市区、宁波都市区、温州都市区,浙江要发挥都市区的协调作用,对区域里跨行政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布局进行协调。
还有平台内部的“三走廊四新区”,是由很多不同的平台整合而来,需要统一的管理主体来进行协调。
2005年12月底,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也面临两个地区之间的协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求同存异、趋利避害,少争论、多干事。所以如何打破行政区域,还应该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当时提出的求同存异、趋利避害来进行处理。
专项治污
建设现代化大湾区
问:梳理世界三大湾区的发展的历史沿革可以发现,他们历史上都曾经发生过环境污染问题。比如,东京湾有水质污染、旧金山湾有臭氧超标等。浙江大湾区的建设最有可能发生什么污染?针对这个问题要怎么破解环境困局?
谢晓波:世界三大湾区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碰到环境问题的困扰。以东京湾为例,16世纪的时候,它还是个天然的港湾。日本有个名词叫江户寿司,江户是原来的东京,当时东京湾的鱼打捞上来就可以制作新鲜的寿司,所以日本人有吃生鱼的习惯。原来整个东京湾的生态环境非常好。但二战以后,大规模的建设是靠填海造地。从东京到横滨这一带,叫京滨产业带,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集群,有很多的大项目,比如羽田国际机场、东京迪士尼乐园,都是通过填海建起来的。大规模的填海造地以后,给整个东京湾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其中最大的影响是对渔业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浙江在谋划大湾区的时候就提出要建设美丽湾区。
严格控制围填海,要对重要的港口、重要的海湾划定海洋生态区域,某些区域禁止围填海。要确保“三个不”,一是湿地不减少,二是自然海岸线的保有量不降低,三是海洋的生态功能不减弱。东京湾大量填海造地以后,明治时代90%以上的湿地都消失了,95%的海岸线都是人工岸线,自然岸线很少了。东京湾生态问题严峻。
加强沿海岸线的生态修复。省里专门出台了对海岸线进行生态修复的三年行动计划,鼓励重要的海湾退堤还海,打造蓝色海湾。
通过海陆联动推动污染的治理。特别是入海的排污口,浙江要进行专项整治,以提高近海的生态环境;要提高产业准入的标准。
问:能不能请您为我们畅想一下,未来浙江人民将会拥有怎样的湾区生活?
谢晓波: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一段话:“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我当时听了这段话以后,非常感动。浙江建设大湾区要朝着这些目标迈进。大湾区一定是一个宜居的湾区,是一个山水港湾、林田湖海的大花园。它会有更多的绿地、更多的林荫步道、更多的湿地、更多的水景,处处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定是一个宜业的湾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湾区的产业结构会不断地调整升级,创业的环境会越来越好,人们的就业机会会越来越多,且人们的就业环境也会越来越好。
一定是一个宜学的湾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浙江将不断进行完善:一些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等会不断建起来,居民的素养会不断提高。
一定是一个宜游的湾区。浙江将加密湾区的通道,有机衔接轨道交通,交通枢纽与其他交通方式。比如在未来,不仅地铁可直达萧山国际机场,高铁也可直接到达,这样人们的出行、出游会更方便。
总之一句话,我觉得随着大湾区的建设,一定是一个绿色、智慧、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大湾区。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