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关注

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浙江、广东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巡礼(上篇)

作为“两山”重要理论的诞生地,浙江安吉县余村从关停矿山、保护环境开始,一步步走上创建美丽乡村、经营美丽乡村的道路。 黄 昊 摄

在全球绿色金融领导力(湖州)研讨会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前首席经济学家、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共同主席马骏向外国专家介绍湖州银行的园区贷产品。(湖州市金融办供图)

湖州银行制定了《绿色信贷行业营销指引》等多项制度,建立绿色金融制度化体系,以重点突出绿色生态、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三大类绿色产业与全市“十三五”规划中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结合,加大对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持。(湖州银行供图)

写在前面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来,全国各地绿色发展力度日益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深入人心。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2016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2017年6月14日,国务院决定在浙江、广东、江西、贵州、新疆5省区建设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近日,本报记者实地采访了浙江、广东两个试验区的部分金融机构,深入探寻两个试验区一年来取得的进展、遇到的困难等,形成了两篇新闻报道并陆续刊出。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赵庆国

□ 周福红 黄 昊

生态坏,百姓苦;生态好,百姓福。每天晚饭后,苍翠山峦环绕的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村民广场总是热闹非凡。村民们喜欢聚到这里,除了跳跳广场舞,他们还会坐在一起,说一说村规民约,聊一聊身边变化。

过去的余村靠山吃山。为了发展经济,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余村大规模开采石灰石矿,一度成为浙江省有名的富裕村。但是由于过度开采破坏了生态环境,村里虽赚了一点钱,可是绿水青山没有了,到处乌烟瘴气,整个村庄常年雾霾笼罩,矿山上时常引爆的炸药也让村民们担惊受怕。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提出“打造绿色浙江”,并将其列为“八八战略”的重要一条。省里的号召迅速传导到余村。在严重污染面前,余村人痛下决心,陆续关停了矿山和水泥厂。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来到余村考察,对村里探寻绿色发展新模式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关停矿山后,余村的生态慢慢恢复了,绿水青山不仅吸引游人纷纷驻足,也让绿色金融投资者迸发了灵感,绿色金融在安吉这个靠近杭州的山区小县迸发出旺盛活力。

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产业

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2017年6月14日,国务院决定在浙江、广东、江西、贵州、新疆5省区的8个市州(新区),建设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包括安吉县在内的浙江省湖州市正式成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试点以来,湖州市政府出台绿色金融25条政策,每年投入财政资金10亿元,人行湖州中心支行将绿色信贷业绩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湖州银监分局建立了绿色银行监管政策,合力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湖州绿色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湖州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认定评价体系、绿色金融统计制度、绿色银行评级体系和绿色金融发展规划。湖州积极引导各银行机构灵活运用大额信用+降息、灵活还款+定制、综合测算+特批等模式,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并选择中国农业银行、兴业银行、湖州银行、安吉农村商业银行4家机构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点,探索建立绿色金融专营机制。

在试点政策支持下,湖州各金融机构结合自身实际,纷纷出台金融创新产品。湖州农行建立了包含绿色项目、绿色投行、绿色普惠、绿色支付、科技金融等5大系列24项专属绿色产品;湖州银行将绿色生态、节能和循环经济类产业细分为9个大类27个小类,采取不同支持信贷政策,而对于“两高一剩”行业进行压缩信贷;安吉农商银行连续打出了排污权抵押贷款、锅炉改造贷款、两山农林贷、两山白茶贷、两山乡居贷等创新特色产品,极大丰富了贷款品类;华夏银行设立专项100亿元“绿水青山产业投资基金”,投向全市的节能、污染防治等6大项17个小项相关领域;兴业银行推出“环保卡”,支持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等等。湖州创立绿色信贷产品清单化管理体制,全市共纳入35家银行机构开发的216只绿色金融产品。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印发的《浙江省湖州市、衢州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要求,湖州计划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实现试验区绿色融资规模较快增长、“两高一剩”行业融资规模逐年下降、绿色贷款不良贷款率不高于小微企业贷款平均不良贷款率水平的目标。

试点获批以来,作为“两山理论”发源地的安吉,积极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多种方式,精准查找金融服务生态环保的结合点。

安吉农商银行副行长戴益众介绍说,他们以“建设绿色普惠银行,助力经济绿色发展”为目标,在全国地方性小法人金融机构中率先成立了首家绿色金融事业部,先后制定出台了《绿色信贷行业准入标准》和《绿色信贷工作指导意见》,优化绿色信贷评审制度,将绿色信贷的相关要求细化,贯彻落实到客户准入、信用等级评定、贷款受理等全流程各个环节,对绿色、生态、循环和低碳产业以及新能源、节能环保、科技型等新型产业的小微企业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准入、优先审批、优先支持。按照“绿色普惠银行”的目标定位,安吉农商银行创新推出了绿色循环、绿色能源、绿色乡村、绿色农林、绿色科技五大系列绿色信贷产品。

安吉是白茶之乡,全县17万亩茶园带动了近20万人就业。为加强对安吉白茶原产地保护的支持,安吉农商银行针对白茶培育过程中不使用国家限用禁用农药、白茶加工场区符合质检部门卫生标准、经过GAP认证的有机茶叶等白茶经营主体推出“两山白茶贷”,将白茶“茶园证”作为融资反担保物,循环用信、利率优惠,极大方便了茶农,减轻了他们的融资负担。

为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另外一个试点城市广州,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按照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广东省广州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广州以花都区为核心,率先开展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以金融创新推动战略性主导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为主线,力争5年内通过制度、组织、市场、产品、服务、保障措施等领域的创新探索,实现绿色融资规模较快增长,基本建立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花都区积极创新绿色发展政策激励机制,制定出台支持绿色金融绿色产业发展的“1+4”配套政策文件:“1”即《广州市花都区支持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共有10条;“4”是其子文件,即支持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实施细则、支持绿色产业创新发展实施细则、支持绿色企业上市发展实施细则、支持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

花都区金融局局长石茂胜介绍,按照试点方案,花都区的试验任务要以金融创新推动战略性主导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为主线。在试点过程中,花都区紧密围绕“绿色金融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这个主线,创新产品服务,大力推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拓宽绿色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和激励绿色资金投入绿色产业发展。

在绿色信贷方面,截至2018年3月底,花都区各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约106.35亿元,占比从2016年初的7.3%增长至12.66%。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广东省分行给位于花都区赤坭镇的广州市第五资源热力电厂授信11亿元,比基准利率下浮14.9%。

在加快绿色债券发行方面,花都区鼓励银行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广州银行50亿元绿色金融债发行顺利推进并将定向投向试验区绿色项目;支持企业发行绿色企业债,相关工作正积极推进中。

同时,花都区积极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力争提前实现首批131家企业环境污染责任险、安全生产责任险投保全覆盖,年底全部需投保企业达到80%的投保覆盖率。支持人保财险广州分公司与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开展碳交易履约保险。积极开展绿色保险创新,在花都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试点“绿色产品食安心责任保险”“绿色农保+”“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心追溯保险”“蔬菜降雨气象指数保险”等创新型绿色保险产品。

在绿色基金方面,花都区已设立3只政府引导基金,总规模41亿元,分别是空港投资基金、广州北站基金、绿色低碳发展基金,推动各类绿色基金集聚,撬动和引导社会资本,为辖区绿色产业和项目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花都区还创新碳金融业务,积极支持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碳配额抵押融资等碳金融业务。截至目前,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累计成交配额突破6500万吨,总成交金额超过15亿元。

面对绿色金融蓬勃发展的机遇,花都区正在研究加强风险防范,构建绿色金融风险防控体系。通过对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以及碳金融等绿色金融业务进行统计和设立评价指标,花都区加强对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科学评价和风险评估,强化银行、发债人和金融中介机构对绿色信贷和债券的风险分析能力和识别能力。

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发展绿色金融,必须以实体经济的需求为导向。

湖州美欣达集团最初的主营业务是纺织印染,这是一个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在湖州,这样的产业、这样的企业有很多。如何推动这些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一直是湖州各级党委政府关心关注的头等大事之一。

企业的转型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近年来,美欣达集团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努力转型,通过资本市场操作,将集团主业由原来的纺织印染逐渐转变为垃圾发电、农业无害化处理等绿色环保产业。这样的华丽转身,离不开中国农业银行湖州分行等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截至目前,湖州农行对美欣达集团的授信全部集中于其绿色产业链,共3家子公司,授信总额共8.36亿元,用信总额共2.55亿元。其中,对浙江绿能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的垃圾回收利用项目,授信5600万元,放款2500万元;对浙江百奥迈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农业无害化处理项目授信3000万元,放款3000万元;对许昌旺能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垃圾发电项目授信7.5亿元,放款2亿元。

天能电池集团成立于1986年,地处长三角腹地的“中国绿色动力能源中心”浙江省长兴县,主要生产电动车环保动力电池,集新能源镍氢、锂离子电池,风能、太阳能储能电池以及再生铅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等新能源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是目前国内首屈一指的绿色动力能源制造商。

从一家污染严重的村办小厂发展成为国内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的领军企业,天能电池集团的绿色发展之路同样离不开湖州农行的大力支持。适应绿色发展要求,天能电池集团规划了四个板块的发展战略:一是先进的铅酸电池,二是高能锂电池,三是循环经济全产业的解决方案,四是储能电池的系统解决方案。作为湖州绿色金改的首批试点银行,湖州农行在天能电池集团废铅酸电池回收处理项目组建之初,便开始深度嵌入。他们为企业开立了“浙江天能电源材料有限公司年回收30万吨废铅酸蓄电池清洁化再生技术改造项目”专户,专用资金打入该账户后由农行立即全额承兑用于支付项目相关设备的购买等。对绿色项目的支持,体现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中国农业银行湖州分行行长胡隽说,对坚持绿色发展的企业,在信贷的利率上会给予一定优惠。

截至目前,湖州农行对天能电池集团的授信额度达到4.67亿元。为支持企业转型发展,今年以来农行又给企业提供新增授信11亿元。其中,为浙江天能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授信3亿元,为浙江天能电源材料有限公司授信2亿元。

在金融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天能电池集团废旧电池金属回收率可达99%以上,塑料回收率达99%,残酸回收率达100%。从这些废旧电池中提取的再生铅生产成本比原生铅低38%,能耗仅为原生铅的35%。相比于传统的原生铅生产方式,每生产一吨再生铅可节约标煤60%,节约水50%,减少固体废物60%,减排二氧化硫66%,成为制造业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样本。

聚焦实体经济,推动产融结合。湖州出台全国首个金融支持“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建设指导意见,支持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2017年,湖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幅分别高于面上0.8个、1.7个和5.8个百分点,全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5%。

加强国际合作

拥抱“赤道原则”

赤道原则(Equator Principles),是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提出的一项企业贷款准则,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确保该项目在环境保护和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目前,世界各国对绿色金融尚无统一标准,即使是接受程度最高的赤道原则,也是一套非强制的自愿性准则。而赤道银行,指的则是明确宣布要在所有项目融资中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截至2017年底,已经有来自37个国家的92家金融机构采纳赤道原则,成为赤道银行。

在国内,继兴业银行、江苏银行明确提出完全采纳赤道原则并成为赤道银行之后,湖州银行也正式申请在项目融资中采纳赤道原则。2018年6月26日,湖州市人民政府发布《推进湖州银行改革发展的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充分用好用足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红利,全面深化绿色金融创新,加快打造绿色银行,力争2019年6月底前公布成为境内第三家赤道银行”。

据湖州银行绿色金融部总经理钱文忠介绍,秉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湖州银行制定了《绿色金融三年战略规划》,从顶层设计起步,排定专项方案,明确推进计划,将绿色金融理念融入发展战略、信贷文化、信贷政策、管理流程和产品创新等各环节,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绿色金融建设发展长效机制。

湖州银行还积极借鉴兴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管理经验,双方签署了《绿色金融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充分利用各自的业务、网络和客户资源优势,深化绿色金融全面业务合作,在绿色产品开发、绿色团队建设、业务流程构建等方面开展合作和业务创新。

作为湖州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湖州银行还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金融合作。在去年12月15日召开的第九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与英格兰银行就绿色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等议题达成共识,双方将组织中英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湖州银行与兴业银行、江苏银行等积极申请、自愿加入这项试点工作。湖州银行党委书记吴继平表示,湖州银行将把赤道原则的管理方法通过适用性的创新,延伸至小额贷款的管理中,探索适用于小型银行环境与社会风险的管理体系,期待通过扎实的管理、尽责的披露来树立具有湖州银行特色的绿色金融品牌。

为了建构一套完善且具有国际适用性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广州市也在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区域合作,携手港澳共建大湾区绿色金融核心圈。试点方案赋予花都区各种先行先试权,包括加强与港澳地区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地区金融机构在试验区设立合资证券、基金、期货和保险公司,拓展绿色融资渠道,支持试验区外资企业的境外母公司或子公司,按规定在境内银行间市场发行人民币绿色债券等。

广州市金融工作局局长邱亿通在谈及绿色金融区域合作时表示,穗深港各自有各自的优势,粤港澳金融合作前景非常广阔。广州将发挥在行业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跨境金融等方面的优势,形成自身的特色。邱亿通希望加强与港澳台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海外地区和国家的绿色金融交流合作,争取将广州绿色金融试验区打造成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国际合作交流区、创新试验区和成果示范区,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贡献广州经验。

试点以来,广州市紧紧围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试验田、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协调发展的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的新平台、‘一带一路’建设的助推器”四大定位,牢牢把握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主线,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合作。目前,他们正在与香港品质保证局合作,探索制定绿色金融发展指数。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6月12日举办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座谈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设立一年来,各试验区建章立制,完善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的体制和机制,同时依托市场,不断激发出绿色金融创新活力。下一步,七部委将在试验区加快论证构建绿色信贷业务管理体系等试点工作,并开展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优化绿色信贷宏观审慎评估等事项,争取在统一绿色金融标准及促进绿色金融外部性内生化、提高绿色金融商业可持续性、完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018-08-06 赵庆国 周福红 黄 昊 ——浙江、广东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巡礼(上篇)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012.htm 1 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