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唐元龙
“我们医院神经内科通过中国卒中学会认证了。”一则让全院医务人员无比振奋的消息在四川省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持续沸腾。据了解,今年3月21日,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历经一年多时间筹备,用时2个月成功申报中国卒中学会认定的“卒中中心”授牌。
2016年6月15日,金堂县人民政府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签署深化合作办医协议,同期医院冠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金堂医院”,开启了华西—金堂分级诊疗医联体建设之路。两年来,医院新一届管理团队克服医院发展一个又一个瓶颈,探寻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华西-金堂”医联体建设之路。
人才短缺、技术薄弱、学科发展存在壁垒、文化价值观不统一等突出问题一度制约着医院的发展。面对横亘在医院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新一届管理团队没有退缩、迎难而上,他们认为要补上历史的欠缺,就不能像以往一样按部就班,就必须辛苦、必须付出!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磨合着处理每一个问题,慢慢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了相同的管理文化,这种文化不是华西的文化、不是金堂医院的文化,而是专属于华西金堂医院的文化。而神经内科通过中国卒中学会认证,便是该院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做实事,为未来
迎难而上 破解发展之困
面对医院存在的困境和短板,该院管理团队立足本地、因地制宜,实现华西专家资源下沉常态化、与华西各临床科室建立专科联盟、启动“做实事,为未来”系列活动,逐步提升医院专科能力、力求实现把90%以上的病人留在本地的医改目标。
专家资源下沉常态化和学科联盟的建设使医院专科能力逐步加强。自合作以来,华西医院选派6位学科主任、两位特聘教授,到金堂医院开展联合门诊、联合查房等。通过每周一次的坐诊、教学查房、教学手术和定期学术讲座等方式加强专科能力建设。医院先后加入心血管、溶栓、急诊、检验、感染、泌尿外科、康复、护理和肝病管理等12个华西专科联盟,本地危急重症病员通过专科联盟平台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最大限度地挽救了病员生命。2017年,金堂医院通过华西急诊联盟成功救治一名纵向性胸腹贯通伤患者。去年9月18日15时13分,该院120接回一名钢筋贯穿伤患者。急诊CT显示钢筋从患者左侧会阴贯穿盆腔、腹腔、胸腔到达患者右侧颈部,病情危急,医院急诊科立即通过华西联盟转诊平台申请转诊后,医院第一时间将患者的CT片与基本病情通过网络平台上传到华西医院。该院立即将患者转往华西医院,与此同时,华西医院急诊科已初步掌握了患者的基本病情,并通知华西急诊科抢救区医生做好救治患者的一切准备,并为该患者预留了床位。16时46分,患者在急诊科医生的护送下被直接送入华西医院急诊抢救区抢救,22点,华西医院多学科团队进行了紧急手术,在全麻下为患者施行了“剖胸探查术+胸内异物取出术+右肺上叶楔形切除术+膈肌修补术”。术中发现近2米长的钢筋经心脏右前方刺穿膈肌,紧贴心包及肺门前方插入胸腔,导致右侧肺门前方胸膜及肺组织挫伤,右肺上叶贯通伤,钢筋远端经后外侧胸壁第二肋间隙刺入颈根部。手术历时7个多小时于次日凌晨4点30分顺利结束,患者被安全送回华西重症监护室治疗,病情平稳后又转回金堂医院治疗至痊愈出院。
该院管理团队按照“眼界决定世界”的共识与理念,领办以来采取深入科室了解需求、建立分层级培训计划等,先后选派业务骨干120余人次到全国医院排行榜前20位的知名医院进修、短训、参访等,外聘专家开展各类专业学术讲座119场次,让大家在交流中提高技术,了解专业动态,开阔自己的眼界。通过选派技术骨干参加国际级省市各类培训,找到差距,了解各学科的学术前沿,力争占领学术制高点。
建立“专家工作站”,让金堂医院的所有医务人员能得到华西专家面对面的指导。该院先后创建了由华西神经内科泰斗命名的“袁光固工作站”、华西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魏强金堂工作站”;本地专家“时维娟儿科工作室”和磁共振“陈刚文工作室”。两年来,泌尿外科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开展输尿管软镜碎石术、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等8项微创新技术,门诊人次同比增加95.2%,出院人次同比增加22.9%;三、四级手术台次同比分别增加34%、62.67%。
设立青年科技发展基金,修订制定相关科研奖励制度,促进青年骨干人才脱颖而出,为人才成长提供平台。
通过开展学术研讨会和承办继续教育项目等措施提升学术水平。承办1期华西学科联盟管理论坛,医院先后承办继续教育项目13项,其中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1项(金堂卫计系统零的突破),开展各类学术讲座91场,培训人员8000余人次,选送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46人次(华西医院进修36人),培训专科护士10人,选派业务骨干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共计303次、557人次。
抢抓“东进”机遇
华西—金堂医联体造福于民
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成都“东进”规划发展战略。金堂县是“东进”战略“主战场”,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如何抓住这次机遇,掀起新的发展浪潮,实现发展的再次腾飞?“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推进实施县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为地方人民健康、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华西医院金堂医院给出的答案掷地有声。
一是医院服务能力持续提升。队伍建设不断发展壮大。近两年来,医院出现了几个新亮点:目前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在国家、省、市任职专委员会人数大幅增加,由2016年的19人增加至51人,学科影响力不断增强;1项国家863科研子课题落户医院,2项新技术成功实现市级科研立项;实现了在重大科研立项、新技术开展立项及全科医生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中华医学系列杂志论文发表、市级青年文明号建设等多方面“零”的突破,医院学科建设、科研教学和医疗服务等取得了长足进步。学科建设得到大幅提升:新开设神经内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肾脏内科、老年科、艾滋病专科门诊等7个临床科室;新建立1个临床专业组,筹建了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检验科申报成都市临床重点专科,整合运管科、信息科为运管信息科,为推进医院精细化管理提供了保障。
二是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开展“做实事,为未来”“眼界决定世界”等系列活动,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重点培养学术技术骨干和后备骨干人才,全年选派业务骨干外出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共计507人次。2017年医院硕士及以上研究生人数由11人增加到28人,高级职称人数由66人增加到71人,全院共有51名临床医务人员任职国家、省、市各医学专业委员会或质控中心,3名专业技术人员获评“金堂县第二届政府人才特殊津贴”专家,2名专业技术人员获评“金堂县名中医”,1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获评金堂县首届十佳工匠、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据该院院长韩平介绍,医院近期已启动“后备人才培养计划(飞鹰计划)”,即将启动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此举将为医院人才成长提供更为优厚的条件和平台,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是以卒中中心为抓手,促进急救水平全面提升。医院先后通过省级、国家级卒中学会的评审。目前,中风是居民死亡的重要“杀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肿瘤,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相关部门要求到2020年要建成数百家高级卒中中心,形成三级卒中中心网络体系。
据神经内科副主任王奎云介绍,2017年大年三十的上午,家住金堂县赵镇刚过64岁生日的兰大爷提上水果和老伴儿兴高采烈到女儿家吃团圆饭。“不行了!不行了!我头昏,走不动路……”一下子,兰大爷侧身倒在了老伴儿的怀中。女婿马上意识到岳父可能中风了,立刻拨打了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卒中中心的急救电话。
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抢救行动就此展开。10时,患者送至医院急诊绿色通道,卒中团队速做病情评估,30分钟内迅速完成头颅CT、血液检查及神经功能评估,并在到院的48分钟后即10时48分取得家属同意后开始溶栓。王奎云及其神经内科卒中溶栓团队迅速投入这场生死速递的溶栓营救,这也是卒中中心建设以来的第41位患者。几个小时后,兰大爷症状已开始缓解,肢体肌力逐渐恢复。
抢救生命,刻不容缓。这一天在王奎云看来特别有意义。打造卒中救治体系,贯穿患者生命通道,王奎云真诚地告诉记者:“一个患者背后是一个家庭,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做好卒中救治。目前,医院已成为初级卒中中心,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本部、成都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成都军区总医院形成分级诊疗体系,为卒中的有效救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两年来,在华西医院指导下,依托“华西—金堂分级诊疗医联体”模式,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与金堂县域内11家乡镇卫生院签署了医联体合作协议,该院作为分级诊疗体系的枢纽作用也更为突出。2017年,医院门诊诊疗量增幅7.75%,住院诊疗量增幅为24.30%,患者上转率较上年同期下降35%;手术台次8400台,同比增长20%,其中三、四级手术2224台,同比增长63.40%;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3.2%,“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已初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