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云梯万步天路远

贵州梵净山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新成员

□ 向定杰 汪 军

“我的家乡梵净山,红云金顶入云端;云梯万步天路远,风雨飘飘几千年。”一首广为流传的歌谣,唱出了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天生丽质。

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境内的梵净山,是武陵山脉主峰。炎炎夏季,走进山麓深处,云雾缭绕间一切都浑然天成,满眼翠绿令人陶醉。日前,从海外传来好消息,梵净山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新成员。美丽而神秘的梵净山正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

古老山峰生机盎然

古陆漂移碰撞,火山岩浆迸发,积蓄数亿年的能量,梵净山横空出世、傲然挺立。其山体垂直高差超2000米,连绵的山势、险峻的沟谷构成了重峦叠嶂的壮阔景象。

从山脚乘坐缆车而上,一路上常常会目睹“一山有四季、上下不同天”的奇特。到了山顶,可以看到页岩堆积的“万卷书”、惟妙惟肖的“蘑菇石”、巍峨庞大的“月镜山”等景观。而想要站上新金顶俯瞰全貌,还需依靠铁链攀爬金刀峡。

除了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这里还有地球同纬度上保存最完好、最典型的原始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享有“植物王国”“生物资源基因库”的美称。

根据保护区工作人员调查,梵净山繁衍着野生植物和动物7154多种,其中植物4394种、动物2760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近危以上级别植物49种、动物35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7种、动物38种,是亚热带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栖息地。

“早在2013年就提出申遗目标,如今经过5年多努力,终于如愿以偿。”铜仁市申遗办负责人说。

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认为,梵净山是珍稀濒危动植物珍贵的栖息地、古老孑遗植物的避难所、特有动植物分化发育的重要场所、黔金丝猴和梵净山冷杉在地球上的唯一栖息地、水青冈林在亚洲重要的保护地,理应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新成员。

人类“瑰宝”受到珍视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物力量,使梵净山集聚了万般宠爱。这一切的美妙,却不是谁都能有缘识得和有心欣赏。

“实至名归,众心所向。”得知申遗成功的消息,49岁的广东摄影师何雄周第一时间在朋友圈分享。12年间,他为这座山拍下了10万多张照片。

多年的积累,让何雄周萌生了出版画册的愿望,让更多人目睹梵净山的神奇。当翻看旧照,对比同一地点的变迁时,他惊喜地发现梵净山和过去“简直一模一样”,这也反映了当地保护梵净山的努力。

早在1956年,梵净山就被国家划定为天然森林禁伐区。1978年,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成立,并组建了专门的保护区管理机构。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梵净山成为首批1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1987年,梵净山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成为具有全球意义的A级保护区。

地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梵净山方圆约567平方公里。而作为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面积402.75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372.39平方公里,涉及周边7个乡镇22个行政村,现有居民5692户、21,905人。

如何既让村民告别“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困境,又不破坏山峰的本来“妆容”,梵净山的保护始终不容懈怠。

未来保护仍在路上

走进梵净山脚下的寨沙侗寨,错落有致的鼓楼与青山绿水相融。来看山的游客,几乎都要进寨子,吃一餐农家饭,买一点山货,跳一场侗族篝火舞。

2011年,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当地打造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尝到生态保护的甜头,村民们也自发立起了“组规民约”,约束村民滥砍滥伐、污染环境的行为,自觉保护着家门口的“金山银山”。

数据显示,2017年,梵净山景区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58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2.14亿元。

据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有关人士介绍,总面积约65万亩的保护区目前仅开放了4万多亩,不到总面积的1/10。保护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的环境影响,聘请大量清洁人员,垃圾每天外运;此外还加大了林业行政执法力度,推进科研监测和宣传教育,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这些具体措施的落实,使梵净山成为旅游标志性产品,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有效保护。全球濒危的“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生存环境得以改善,近年来数量有所增加。

贵州省申遗工作团团长宋晓路认为,成功申遗是国际社会对梵净山自然遗产价值和保护管理工作的认可,是我国着力构建生态多样性保护网络取得明显成效的缩影。

“我们将以梵净山成功申遗为新起点,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加强自然遗产地保护的法制、资金、人才和体制机制建设,持续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人类珍贵的世界遗产,为维护全球自然资源多样性、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铜仁市委书记陈昌旭表示。

2018-07-13 向定杰 汪 军 贵州梵净山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新成员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032.htm 1 云梯万步天路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