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视窗

文化铸魂 “天空之城”有温度可阅读

中国最高楼——上海中心注入更多文化元素,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

□ 姚玉洁 程思琪

霓裳广带的飞天舞姿曼妙,低眉微笑的佛像大气庄严。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数万名中外观众在中国最高楼——上海中心,领略了精彩纷呈、气象万千的丝路文化。

632米,上海中心的建筑高度凝固在这个数字,但“文化之魂”却让这座摩天大楼的生命不断生长。俯瞰全城的博物馆、音乐厅,手摇折扇的“上海少女”,亭台楼梯的空中花园,都让这座“天空之城”有温度、可阅读。

敦煌飞天

“飞”进摩天大楼

今年4月底以来,“丝路敦煌·幸福生存”展览在上海中心对游客开放,这是今年以来甘肃当地文物首次大规模出省展出。神秘的敦煌文化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丝路文明,与现代化的摩天大楼,演绎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中国邮政标志来源“驿使图”墓砖画、根据考古资料复原的战国“西戎贵族出行车舆”、西汉镇墓辟邪的木独角兽、东罗马鎏金银盘……100多件来自甘肃省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7家博物馆及研究机构的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以及三个等比例复制的敦煌洞窟,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丝路花雨。

此次展览中,等比例复制的榆林第29窟、莫高窟第220窟、莫高窟第285窟三个洞窟都是敦煌文化宝库中极具代表性的精华洞窟。敦煌研究院采用高清数字技术,将洞窟真实面貌“还原”。其中,榆林第29窟是采取新技术后的首次对外展示,集中体现了敦煌研究院近年来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成果,展现了“数字敦煌”的魅力。

甘肃文物局局长马玉萍对新华社记者说:“上海是我们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通过这次展览,许多没有机会去甘肃和敦煌的观众可以感受到丝路之美。”

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建平说,上海中心展览馆首次办展,特地选择了“丝路敦煌”元素。这幢中国最高的摩天大楼,正在成为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新的讲述者和传播者。

“文化之魂”

延展建筑生命

“从落成的那一刻起,上海中心从本体上就已经‘固化’了。但建筑的生命不会停止,文化正在延续建筑的生命,为建筑不断注入新的灵魂。”顾建平说。

一手提着鸟笼,一手轻摇折扇,上海中心一楼婀娜多姿的《上海少女》雕塑,是已故著名艺术家陈逸飞的作品,为这座摩天大楼增添了东方神韵和海派风情。大楼37层的中式园林“半亩园”,则用亭台假山、紫藤修竹,在玻璃幕墙之间造了一个“江南梦”。

从规划建设之初,上海中心就开始思考如何在打造地标建筑的同时营造理念高度、文化高度。收藏家马未都创办的观复博物馆,因此入驻上海中心。

上海观复博物馆内常设“瓷器馆”“东西馆”“金器馆”“造像馆”四个展馆和一个临展馆,自2017年3月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参观者超过15万人次。

上海观复博物馆特别设置的“东西馆”令人印象深刻。“上海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所以我们特别设置了‘东西馆’,在这里展示的每一件藏品都兼有东西方两种文化特点。”上海观复博物馆宣传主管顾佳盈说。

上海中心在国际上首次将电涡流阻尼器用于超高层建筑。除了用多媒体技术向观光者科普阻尼器的“定楼之力”,设计者还将之打造成为“世界最高的艺术空间”——取材于《山海经》的“上海慧眼”造型,为580多米高的顶层辟出400多平方米的空间,可以容纳200名~300名观众在此参加小型演出和音乐会,让观众体验“天人合一”之感。

“垂直城市”

打造品质生活

从金茂大厦到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再到今天的上海中心,被市民和游客昵称为“陆家嘴三件套”的这一超高层建筑群,正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乃至全国发展的缩影。

上海对标卓越全球城市的愿景,将更高质量发展、更好品质生活浓缩在精细的城市治理中,也浓缩在陆家嘴不断长高的天际线中。

“传统的商业大楼常常白天人气十足,晚上或周末就‘人去楼空’。”顾建平说,“我们要的不是一座冰冷的摩天大楼,而是一座有温度、可阅读的‘垂直城市’。所以,我们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

在这座“空中之城”,篮球巨星科比·布莱恩特向观众分享他热情、执着、无惧的职业精神;传世三百年的小提琴“克莱蒙纳人”向中国游客诉说意大利几百年提琴制作艺术的文化传承;朵云轩的上千件拍品,则在书墨氤氲中展现出一个诗意中国……

城市的人文情怀,还体现在对普通劳动者的致敬和关怀上。在上海中心裙楼之外,有一面琉璃荣誉墙,上面镌刻着4216位参与上海中心建设的设计者和普通劳动者的名字。

目前,上海中心还在筹划一个名为“上海城市记忆”的文化建设项目,在地下空间、室内室外等多元空间内,通过图片、音乐、影像等方式,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城市记忆”,让尘封的历史“活”过来。

2018-07-12 姚玉洁 程思琪 中国最高楼——上海中心注入更多文化元素,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925.htm 1 文化铸魂 “天空之城”有温度可阅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