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田新元
7月1日,债券通满周岁了。债券通北向通正式开通一年以来,境外机构投资者入市数量以及交易规模均平稳增长。截至2018年6月末,共有497家境外机构申请参与债券通业务,其中已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备案开展投资业务的有356家,境外非法人产品账户数量占56%,境外商业银行占22%,境外证券公司占8%。按地区分布,涵盖了21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占约59%)。
分析人士表示,债券通显著提升了内地和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效率,扩大了香港金融市场的容量与规模,也为全球投资者参与境内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通道。有关部门透露,多项“债券通”支持措施将出台。
深化债市开放“功不可没”
“债券通的发展情况比预期要好得多。”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纪志宏7月3日在债券通周年论坛上表示。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对债券通的开通给予高度评价。“债券通是深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重要里程碑。这是内地第一次允许合格的境外投资者通过内地与境外债券市场的基建连接,投资于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她说,债券通的北向交易自启动以来运作畅顺,印证了香港作为国家的国际金融中心,在内地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方面继续发挥着独特和重要的作用。
港交所主席史美伦表示,债券通运行一年来,以稳步、有序、可控的方式推动了中国债市的进一步开放。境外投资者普遍认可债券通的制度优势和创新设计,也表示了持续投资中国债市的意愿。
香港金管局副总裁余伟文也对债券通机制表示高度认可,认为它为全球投资者参与内地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通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介绍,自2017年7月~2018年5月末,债券通日均交易量达25亿元,借道债券通的债券投资余额为1292亿元。另据债券通网站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2018年6月份债券通债券交易量达1309.21亿元,环比增长97%,日均交易量提升至65.5亿元。
潘功胜指出,近年来,中国不断推动债券市场的开放,完善渠道,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的债券市场。债券通对于进一步深化债市的开放“功不可没”,在开通的一年中增加了400多家境外投资机构,投资额度增加了6000多亿元。
截至今年5月末,共有918家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投资的银行间市场债券余额达到1.48万亿元,相比债券通开通前增加70%。
中国境内债券市场的收益率高企是吸引国际投资者涌入的主要原因。潘功胜指出,“相比主要发达经济体和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国债券收益水平比较高,到6月末10年期国债收益率是3.6%,美国2.9%,欧元区0.45%。政策性金融债收益率也是4.3%~4.5%的水平。”
点燃外资进入热情
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办公室发布研究报告说,中国内地先后推出不同举措以降低外资进入中国内地债市的门槛,特别是2017年7月债券通正式启动,在很大程度上移除了债市的入场门槛并放宽了境外投资者在债市的交易限制,使中国内地进一步贴近全球广泛使用的债券指数遴选标准。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越来越多境外投资者把目光聚焦到了中国各种债券资产。”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环球资本市场固定收益交易总监张劲秋表示,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市的热情未来还将持续。
今年3月,彭博宣布将从2019年4月开始,把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券逐步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港交所主席史美伦预计,这一举措会带动全球配置中国债券以及对债券通的需求。另据透露,卢森堡监管当局已经在今年3月批准了第一批参与债券通计划的可转换债券集体投资计划,未来会有更多来自欧洲的资金参与债券通。
在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洪灏看来,在境内债券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收益率相对其他市场更具吸引力以及债券通机制不断优化的环境下,债券通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借道债券通参与境内债券市场交易的境外投资者会越来越多。
中国获得纳入更广泛使用的全球指数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将会大大改变全球债券投资的态势。香港交易所预计,若中国债券获准纳入更广泛使用的指数中,将有1000亿美元~400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中国债券。
天风国际证券行政总裁孟小宁预计,一年后债券通入市机构将达500家,日均交易量达100亿元左右,托管资产达到5000亿元。IHS Markit亚洲新兴市场业务主管周波预计,一年后债券通的日均交易额将达50亿元~75亿元,投资余额将达3000亿元以上。
新支持措施将推出
潘功胜在债券通周年论坛上宣布了包括尽快明确境外投资者相关税收安排在内的一系列支持债券通发展的新措施。新措施包括:预计今年7月中推出交易分仓,较快全面实行实时货银对付交收方法,尽快明确境外投资者相关税收安排,即将允许债券通投资者开展回购及衍生品交易,增加10家报价商至34家,将交易平台费用下调最多可达一半,积极推进与其他国际主流电子平台的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债券通只开通了“北向通”,是指境外投资者经由香港与内地基础设施机构在交易、托管、结算等方面互联互通的机制安排,投资于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对于“南向通”何时开通,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纪志宏表示:“从技术上做南向通的安排,现在是有基础和条件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希望充分收集市场投资人需求,如果南向通的安排真能给境内投资者投资国际债券市场带来便利,我们会积极考虑南向通的安排,中国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局等相关部门也会保持很好的沟通。”
据悉,目前内地机构投资者的境内资金投资境外债市的渠道十分有限。他们只能透过QDII(合资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和RQDII(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计划下的基金投资香港的债券市场,但不能自主选择债券品种、类别,以及何时买入卖出。
纪志宏认为,是否推出南向通需看两个因素,第一是转换成本要够低,第二是金融基建的协同效能,“目前仍需更多时间论证,可能会有比较积极的结论。”
史美伦表示,港交所现与内地及香港监管当局及金融基础设施机构一起,研究在多方面进一步优化债券通。
一直以来,券款兑付(DVP)交收、税务问题让很多国际投资者对债券通望而却步。
据悉,目前国际投资者投资的内地债券产品以政府债券与金融债券为主,主要通过中债登托管,因此无法实现DVP交收而未能符合公募基金资产保障规定,导致大部分UCITS(欧盟可转让证券集合投资计划)基金仍处于观望状态。
潘功胜指出:“现在的DVP结算,直接入市的渠道以及在上海清算所托管这个债券都实现了DVP结算,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相关债券还没有DVP结算,人民银行相关司局进行协商,我们会尽快完成这项工作,初步计划可能会在8月份完成DVP结算。”
市场人士指出,境外机构投资中国国债和地方政府债,目前所获利息和转让价差均免征增值税和所得税;投资其他债券,获得转让价差不征税,获得利息需征收10%企业所得税和6%增值税。但由于一直缺乏征税纳税的实施细则,导致相关税款的征收存在不确定性,增加了境外机构的合规风险。
潘功胜还透露,将会很快明确有关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券市场的税收安排,“我们将开放债券通下境外投资者开展回购和衍生品交易,扩充报价商队伍的规模,在现有24家报价商基础上新增10家,交易手续费方面有关交易平台费用将大幅度下调,手续费降幅达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