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关注

聚焦“生态美” 交出人民满意的绿色答卷

贵州惠水县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推进跨越发展中,让绿色成为发展最鲜明的底色,走出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朵朵葵花向阳开

风吹稻花香两岸

涟江花海踏歌声

美丽好花红快乐游

秀美涟江入城来

□ 胡本贵

好花红故乡——贵州惠水,是涟江河畔一座清灵秀美的小城,已屹立千年。县志载:“惠水山川秀丽,秀甲黔中。”惠水取“美丽惠民之水”而得名。自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设清兰县,时至今日,惠水已走过1300多年的风雨历程。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好则发展好。近年来,惠水县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聚焦“生态美”,着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推进惠水跨越发展中,让好花红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让绿色成为惠水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向全县广大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生态答卷。

优化绿色设计

五十年如一日,王佑镇新然村七旬布依族老人韦小白沿着老豹山,察看树木长势、捡拾垃圾,用双脚丈量着附近的99个山头。“看好保命树,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是他日夜巡山护林的不竭动力。

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城市家园,已经成为惠水绝大多数市民的共识。

建设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先行。围绕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惠水精心设计、高效统筹,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约束,进一步倒逼创新驱动绿色发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构筑起行之有效的“制度堡垒”。

惠水成立了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和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专项小组,明确县发改局作为全县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任务的牵头单位,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全县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领域各工作。

惠水在2014年印发《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涟江坝区耕地保护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将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城乡环保一体化运行机制、建立生态考核制度、建立森林覆盖率年度检查审计制度等制度建设列入深改事项,并同步研究制定《惠水县定期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制度》,印发了《惠水县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惠水县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年度实施方案》《惠水县2017年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惠水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惠水县空气质量提升专项整改工作方案》《惠水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等文件。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不是印在纸上、挂在墙上,而是要让绿色生态“新标尺”切实成为领导干部铭记于心的行为规范。

为此,惠水不断健全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对10个镇(街道)实行绿色绩效考核评价,构建县、镇、村、组四级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体系。分别研究制定并印发实施《惠水县生态绩效考核办法》《惠水县森林覆盖率年度检查审计制度》《惠水县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等系列考核办法及制度,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与生态环境指标挂钩,纳入县级考核指标体系,依据考核结果进行激励和惩罚,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成为考核领导干部的“指挥棒”。

如今的惠水,蓝天白云辉映相伴,城镇乡村绿色环绕,江河湖泊碧波粼粼。守住生态底线,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美丽与发展共赢,已浸融在惠水人民的血液里、骨子里,体现在纲举目张的决策中、实践中。惠水正走出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建设绿色家园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年来,惠水在深入开展“蓝天、青山、碧水、净土”行动中,建成一批生态环境设施及项目,民生热点、难点得到有效解决。其中,县城污水处理二期、米丹污水处理站及好花红污水处理站分别建成投入运营,涟江胜景(公园)一期建成开放。城北城市综合管廊、涟江河道(南段、北段)等项目加快推进,生态城市基础全面夯实。

入夏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惠水人在朋友圈晒得最多的是“惠水蓝”,湛蓝的天空让人忍不住拍照记录。屡屡刷屏的“惠水蓝”与人民群众的由衷点赞,正是惠水蓝天保卫战初战告捷的精彩缩影。

消除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生态惠水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惠水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以降低污染物排放为主线,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全力打赢蓝天保卫战。攻坚重点领域,加强工业、城建、交通等重点行业的治理。攻坚重点时段,加强重污染天气、节假日、夜间等重点时段治理。攻坚重点区域,加强主城区、产业集聚区、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区域治理,使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不断增强,涟江大地蓝天常在、白云常驻。

美丽的涟江河穿城而过,宽广的涟江大坝瓜果飘香,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为构建和谐的水生态,惠水大力实施“碧水行动”,严格执行“水十条”“土十条”“气十条”,抓实中央环保大督察问题整改,全面推行“河长制”,设立县、镇、村三级“河长”366名,覆盖河流34条、水库25座。涟江河流域保护列入立法计划。实施涟江河流域保护与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启动涟江河南段河道治理工程。全面启动6个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新建、维修、完善污水处理厂5座,铺设城区截污主管网7.1公里,县城污水日处理能力达2.95万吨,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6.5%。完成6个镇1000人以上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

青山滴翠,绿意萦绕,夏日的惠水演绎着高海拔低纬度的“绿色诱惑”。近年来,惠水厚植生态文明建设土壤,2017年,全面完成“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新增营造林6.5万亩,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2.5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9.3%。同时,大力实施城市覆绿工程,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实行“坝长”分级负责制,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成涟江坝区耕地保护监控系统,实现全时段、全天候、全方位实时监控。

平畴沃野,大地生金。近年来,惠水扎实推进“净土行动”,大力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整治、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污水处理工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等。同时,认真抓好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专项整治,严格化肥、农药使用,坚决杜绝污染大、残留高的农药进入农田;完善城乡垃圾收集处理设施,还大地以休养生息的根基。

清晨的好花红广场,晨练的人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惬意地享受着山水田园城市的迷人景色。近年来,惠水大力推进低碳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城市慢行系统,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推广使用天然气,实现镇(街道)供气全覆盖。不断加大城市干道、涟江河两岸、园区、村庄、公园的绿化美化。同时,开展城市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提升城区环卫保洁水平,完成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和园林垃圾专营处置场所建设,加快完善环保设施,实现城镇污垃项目全覆盖。

雨后的好花红村,夹杂着湿润与泥土芬芳的清新自然之气扑面而来,宽阔整洁的道路被雨水冲刷得一尘不染,绿树成荫,繁花映衬。作为惠水的一张靓丽名片,好花红乡村旅游景区,正以其“绿色发展” 理念为引领焕发出勃勃生机。

坚持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惠水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美丽乡村提升工程。科学制定全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全面完成以行政村为单位覆盖到30户以上农村居民点的乡村规划编制,完善各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村庄风貌等专项子规划。编制完成村庄土地利用规划,严格农村建房管理,通过“两规合一”引导农村建房、居住向村庄集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力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建成了一批设施完善、产业兴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美丽独特的居家安业美丽乡村。

一系列有效措施的实施,使惠水县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青了,水绿了,人居环境改善了。如今,惠水县绿色屏障不断巩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先后荣获了“中国生态魅力县”“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等10余项荣誉称号。

发展绿色经济

“在这里工作离家近,每天下来有60到80块钱的收入。”正在田里种植马尼拉草皮的惠水县涟江街道杨番村村民陈德琴说。

5月28日,在涟江街道花卉苗木种植区,很多当地务工群众正忙碌着,有的在种植花卉幼苗,有的在平整土地,有的在管护花卉苗木……

“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平均每天至少需要3人打理花卉。”美之芗花卉基地负责人陈女士介绍说,该基地种植面积13亩,主要种植盆花和草花,有10多个品种。

近年来,惠水县涟江街道依托雅羊田坝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及当地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规划了涟江河沿线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带;并紧紧抓住贵阳白云、乌当等地区花卉苗木产业转移的契机,采取多种方式招商,先后与数十家农业企业进行洽谈,引进投资大、见效快、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落户,共同建设涟江现代生态农业花卉苗木基地。

目前,基地已有89家农业企业入驻,总投资5亿元,打造成型3100亩,建立起了种植和展示为一体的花卉苗木基地。通过土地流转经营花卉苗木产业,实现了项目区劳动力的转移和再就业,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惠水不断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把“绿色+”融入经济行业发展方方面面,绿色农产品“泉涌”出山,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百鸟河数字小镇大数据产业风生水起。

惠水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格执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深入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围绕“大生态十大工程包”,大力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为核心的大生态产业,力争2018年发展绿色示范企业2家以上,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0%左右。

“转型升级”“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等成为惠水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以环境容量为红线,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发展山地旅游、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等山地产业,积极发展绿色水产养殖、温泉养生、IT等产业。鼓励发展循环高效型产业,加强大宗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等综合利用,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在发展绿色经济的同时,惠水大力培育绿色文化,让绿色文化真正“绿”在人民群众的具体行动中、“绿”在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上。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倡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广泛开展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创建活动。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增加市民参与感。多年来,惠水坚持开展“义务植树”“绿色清明、文明祭祀”“6·18”贵州生态日等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引导市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生态文明志愿服务活动,激发市民认同感。围绕环保政策法规、野生动物保护、文明祭祀、辐射安全、垃圾分类等,开展广泛宣传服务活动。

从“大地披绿”到“身边增绿”和“心中播绿”,惠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极大增加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绿色打底,理念刷新,聚力前行。惠水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续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本文配图由贵州惠水县全媒体中心提供)

2018-07-06 胡本贵 贵州惠水县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推进跨越发展中,让绿色成为发展最鲜明的底色,走出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65.htm 1 聚焦“生态美” 交出人民满意的绿色答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