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现代城市

四十年城市发展已星火燎原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报告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数量快速增长与规模急剧扩张并存,城市群内部和城市群之间发生产业空间重构,以东中一体和一网五带为标志的经济空间新格局凸显

□ 本报记者 明 慧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承办的中国城市改革开放4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6次报告——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日前举行。

《报告》认为,中国城市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发展,已经从1978年的星星之火发展到2018年的燎原之势。中国城市崛起的因素与机制源自“一二三”,即释放一个动力,通过两个手段,利用三个杠杆。一个动力即行为主体追求自我发展的原动力,两个竞争即市场竞争和政府竞争,三个杠杆即全球分工、伟大的农民工、非农集聚。

《报告》指出,中国城市的星火燎原和整体崛起,无论对中国、对世界还是对人类文明,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它直接推动民族繁荣富强梦想的实现,带领城乡跨入文明现代社会的大门,打破传统社会发展的路径依赖,加快人类文明的进程,改变世界的发展格局,显现城市文明的伟大力量,支撑国家的持续成功,同时也刷新了经济发展理论,奠定了城市经济学的实践基础。

经济空间新格局凸显

据了解,此次学术研讨会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学术研讨系列”活动之一。此次发布的《报告》是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的第16次年度报告。该《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倪鹏飞作首席研究员,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表示,《报告》是倪鹏飞团队在长期研究积累的基础上,利用团队自己开发的理论框架、指标体系,运用了大量的客观数据,构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宜居竞争力指数、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对2007年中国294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9个城市的宜居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进行了详细评价,从整体上衡量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发展格局以及理想状态的差距,得出了许多重要的结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政策定义。

课题组研究发现,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劲增长带来人口回流,东中一体的趋势日益明晰;城市群核心城市人口持续流入,特别是中西部核心城市的单核集聚效应不断强化;“北雁南飞”成为中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新趋势。南方省份人口持续净流入,而北方地区的人口则在持续净流出,并且范围有所扩大;人口争夺尤其是人才战争成为城市竞争的新战场。

《报告》认为,城市群内部和城市群之间发生产业空间重构,东中一体趋势日益加强。在城市群之间,制造业向中部城市群集聚,高端服务业向东部发达城市群集聚,非城市群内城市制造业向城市群集聚,产业结构趋于低端服务业化。在城市群内部,成熟城市群内核心城市趋于高端服务业化,制造业向周边扩散;成长中城市群内核心城市通过外引内聚实现制造业加速集聚。

“一二三”催动城市崛起

过去40年,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加速过程。“1978年,城镇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还寥若晨星,但是短短40年时间,城市已成为这片土地的‘主旋律’。”倪鹏飞表示。

《报告》指出,中国城市的崛起,起步于以数量扩张为主阶段,然后就进入以规模扩展为主的阶段,在这之后,中国城市呈现出集群式发展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市不仅持续崛起,还展现出了更多积极的变化,在化城、化人、化市和化地等方面成绩更是有目共睹。“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后,城镇化和城市发展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倪鹏飞表示,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相伴随的是,40年间中国发生了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从乡村到城市的大迁徙,而城市的崛起还带动了微观主体经济和社会治理逐步迈向现代化。

中国城市崛起有许多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中国城市崛起的根本原因就是改革和开放。课题组认为,中国城市崛起的因素与机制源自“一二三”,即释放一个动力,通过两个竞争,利用三个杠杆。

《报告》详细指出,中国城市40年大崛起的第一动力是每个行为主体追求自我发展的内在冲动。从农村承包责任制开始,然后是乡镇企业、国有企业,政府财政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的一系列改革。然后,从实行经济责任制,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再到完善现代产权制度,事实上,都是在承认并界定行为主体的相对独立的责权利。

“‘两个竞争’则是指市场竞争和政府竞争。”倪鹏飞说,市场竞争与政府竞争让中国城市快速形成和成长。过去40年,中国各类具有相对独立责权利主体的塑造,使得包括各级政府在内的各类行为主体都存在参与和面临竞争的可能。

中国城市崛起的三个重要杠杆力量分别是全球分工、广大农民工的贡献和非农聚集。《报告》认为,全球分工让中国城市获得外溢效益,实现效率提升;中国农民工既有数量比较优势,更有质量比较优势;非农聚集使获得规模报酬递增与累积因果效应成为可能。

未来城市发展还有多种可能

为总结城市发展经验,探索城市发展动力,解释城市成功的原因,《报告》使用近40年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增长两个标杆,非资源城市和近年人口净流入两道门槛,从内地28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选出40年来经济发展最成功的40个城市,它们是深圳、广州、厦门、珠海、佛山、中山、汕头、乌鲁木齐、北京、三亚、苏州、郑州、上海、天津、东莞、太原、兰州、南昌、江门、常州、大连、重庆、南京、无锡、杭州、宁波、合肥、芜湖、青岛、武汉、长沙、成都、昆明、西安、银川、温州、福州、济南、株洲、南宁。

《报告》认为,当前,经济发展仍然是城市所有发展的基石;作为衡量城市实力的重要指标,可持续发展力可谓决定着城市的真正未来;宜居城市是城市人才争夺的首要砝码。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积累了巨大的发展资本,为新的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需看到,中国城市化、规模经济等潜力还远没有充分发挥。”在倪鹏飞看来,未来城市发展还有多种可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城市布局将是由数万个中小城镇、数千个中小城市、数百个大城市组成,数百个都市区(圈)、数十个城市群、数个都市连绵带,组成一张城市大网络。

《报告》认为,中国有可能进入智能城市国家,这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然结果。未来科技对人类的改变将主要表现为对城市的改变,人类进入智能时代就意味着城市进入智能时代。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深度发展,中国城市很有可能成为全球重要的中心。中国可能出现全球科技、经济、文化等最强大的城市群、都市圈和城市,也可能出现全球最具个性或者最多样化的大都市和小城镇。

2018-07-05 明 慧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报告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数量快速增长与规模急剧扩张并存,城市群内部和城市群之间发生产业空间重构,以东中一体和一网五带为标志的经济空间新格局凸显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24.htm 1 四十年城市发展已星火燎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