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萃
□ 本报记者 张海帝
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全国十个“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园区之一。作为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最大基地,合肥高新区近年来在先进制造、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屡屡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从而形成填补国内空白、影响世界的新兴产业集群,一举打响“中国声谷 量子中心”区域品牌,成为合肥创新发展的“领头羊”。
抢抓发展机遇
打造新兴产业集群
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国声谷”是由工信部与安徽省政府共建的部省重点合作项目。作为全国唯一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依托工信部和安徽省政府共建的产业推动机制,在已构造的智能语音技术及产业优势基础上,进一步向人工智能技术及产业延伸,抢抓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爆发式增长的重大机遇,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生态体系建设。
通过产业环境完善与孵化培育创新,“中国声谷”先后获得国家级众创空间(粒子空间)、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多个“国”字号招牌,形成了产业特色明显、技术领先、配套齐全、辐射全球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在产业集成方面,“中国声谷”依托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加快发展智能芯片设计,夯实智能芯片设计制造业基础;发挥示范基地集聚效应,以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以拓展应用领域为路径,融入智能终端、智能装备、汽车电子等高端制造业,实现了产品集成向产业集成的提升。在基础技术方面,2017年中国类脑智能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实验室——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也落户合肥高新区,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微软、百度、科大讯飞等10家类脑智能技术研究领域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强强联手,在类脑智能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上进行合作,推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发展,为“中国声谷”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安徽省去年发布支持“中国声谷”建设专项政策,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产业发展中处于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项目;2017年~2020年,安徽省政府每年安排2亿元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扶持资金,合肥市每年拿出6亿元资金,跟进扶持,并明确了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原始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发展等十大举措。合肥强化政策资金扶持引导,出台“1+3+5”及高新“2+2”政策体系,对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人才培养引进、投融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等给予全方位政策支持。
“量子中心”是合肥高新区的另一张耀眼名片。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的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成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基石和省科技创新的“一号工程”。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是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的核心区,建成后将对我国牢牢把握量子信息及相关前沿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保持和增强量子技术与产品的先进性、有效应对国际竞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研究院面向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计算能力提高等重大需求,主要进行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研究、量子信息前沿基础研究、量子信息应用技术研究和核心器件研发等。在量子通信方面,研究院将突破城域量子通信网络、冷原量子中继器等关键技术,为大城域量子通信及城际量子通信网络奠定基础。在量子计算与模拟方面,研究院针对若干有希望实现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且我国已具备较好研究基础的物理体系,并行开展技术攻关,力争厘清各物理体系在实现可升级量子计算与模拟方面的优势与互补性。在量子精密测量方面,研究院在原子与分子精密谱、激光痕量探测、时间频率测量等重要的研究方向协同开展技术攻关。
目前,中科大潘建伟、杜江峰、郭光灿三位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量子测量、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已在合肥高新区产业化。
去年9月底,潘建伟院士团队开发的全球首个远距离量子通信干线——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技术验证及应用示范项目正式开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的实用化和产业化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最前沿。今年1月,郭光灿院士团队开发的“本源量子计算云平台”成功上线32位量子虚拟机,与国际通用的量子语言相比,算法效率更高、更具可操作性;2月实现了64位量子电路模拟,打破IBM Q的仿真纪录。杜江峰院士团队则首次在真实固态体系中实现了最优动力学去耦,并在《自然》杂志发表成果;今年1月,又成功研制出用于搜寻“类轴子粒子”的单电子自旋量子传感器,将搜寻的力程拓展到亚微米尺度。
汇聚创新要素
争创世界一流园区
创新创业始终是国家高新区永恒不变的任务。合肥高新区坚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小题大做、上下链接”的工作思路,推进空间载体、科技金融、人才智力、政策扶持、活动氛围等多个链条融合贯通,形成创新生态体系闭环。合肥高新区还通过总结产业培育经验,积极吸收先发地区的先进做法,创新提出新兴产业“十个一”培育机制,推动公共安全、光伏新能源、集成电路、智能语音、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在高新区落地生根、发展壮大。
双创载体方面,园区建有91个双创载体空间,孵化面积320万平方米,构建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业社区”全程双创载体链条,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双创主体提供空间载体。
科技金融方面,园区将打造基金集聚区作为推进双创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通过增信背书、风险共担等方式,设计开发了青创资金、创新贷、政保贷等八大双创金融产品。政府参控股基金23支,招引社会基金超百支,总规模约1600亿元,打造了覆盖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全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
人才智力方面,园区做好引才、育才、用才三篇文章,建设合肥国际人才城,为全球人才集聚提供一流的软硬件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和最优越的生态环境。近3年,通过“江淮硅谷”、名校引才等工程,集聚各类人才约3万人,80%以上高端人才布局在新兴产业;采取“企业下订单、培训机构出菜单、政府来买单”的模式,年均培训主导产业技能工人6000人次。
政策扶持方面,园区围绕“产业”“创新”两大主题和“人才”“金融”两大支撑,对产业发展、自主创新、人才培育、科技金融、服务环境等方面精准施策,优化全方位服务环境。
此外,园区还打造区域双创活动品牌“合创汇”,搭建创业者与创业导师、企业家与金融家、双创群体与园区政府直接沟通对话平台。
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这一想法,得到了科技部火炬中心、省市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安徽省将合肥高新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工作纳入省部会商事项;合肥市成立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和市委副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创建工作纳入2018年市政府工作报告。结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滨湖科学城规划和2035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合肥市统筹研究高新区扩展空间,解决高新区发展空间受限问题;明确在高新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下放93项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权,探索设立综合审批局;积极利用全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突破点,实行“一章通办”,优化营商环境。
展望未来,合肥高新区围绕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总体目标,大力施行“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制定“2020年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2025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2035年迈入全球高科技园区前列”三步走战略,立足“科学中心核心区、新兴产业引领区、创新改革示范区、国际新城先行区”四大定位,实施“创新尖峰攀登、未来产业领跑、领军企业跃升、开放融通拥抱、改革突破护航”五大行动计划,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重要支撑。
(本文配图由合肥高新区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