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阡 陌
6月22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办的羊城论坛关注了共享单车话题。交通研究人员表示,共享单车确实改善了市民“最后一公里”交通接驳问题,但共享单车乱停放、废弃单车堆积问题仍被不少人吐槽。到底怎样才能管好共享单车?人大代表和市民的建议集中在控制总量、企业负起主体责任方面,同时表示政府也应做好监管和指导。
俗话说,针无两头利。垃圾化之困只是共享单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之一,并不能因此否认共享单车的社会价值,其对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功劳巨大。同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可以通过发展来解决,只要政府、企业携起手来,共享单车的垃圾化困局并非没有解决的可能。
共享单车垃圾化困局怎么破?需要逐个击破。首先要处理的是隶属于停运企业但尚流落街头的车辆。今年4月,广州城管等部门牵头组织过大规模行动,但只清理了8000辆~9000辆。笔者认为,清理不等于处置,清理只是将共享单车从A地挪到了B地,看似暂时解决了问题,但政府还要为此支付成本,包括存放乃至于再次迁移等费用。由于单车物权归企业所有,政府还是需要通知企业前来处理。逾期不处理的,按照法定程序,有关部门可以探索秉持逆权侵占原则,运用市场化手段将其进行资源化处置。
对于明显超过合理承载力、尚在运营的这部分车辆,政府更要督促相关企业逐步缩减运营单车数量。不是以行政干预这种直接但却有违行政伦理的手段,而是要侧重于制定一个共享单车企业都必须遵守的规则或规范。比如,可以规定所有共享单车企业都必须使用电子围栏技术,企业必须对某区域明显过量的单车及时转运,新入场企业需要预交车辆处置保障金等,以此为共享单车企业良性竞争创造条件,防止劣币驱逐良币。
除此之外,政企还必须在其他方面共同努力。比如完善配套,政府需要完善慢出行系统,逐步为共享单车提供更多道路和停车场地资源;又如立法跟进,对数量庞大的单车垃圾考虑从立法角度予以预防规范;再比如产品循环利用,打通单车全生命周期处理流程,既负责单车的生产销售使用,也负责单车的回收和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