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 根
□ 孙 洁
写在前面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就生活在新时代的画家而言,通过描绘祖国的山川风物来记录新时代、讲述中国故事,也是责任与使命所在。万德银的个人画展显示了欣欣向荣的时代风貌,作品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与个人思想精神并重,有筋骨、有温度。这也是万德银的作品区别于传统山水画题材的一个突出特点。
6月20日,以“积墨蕴道”为主题的万德银从艺40周年山水画精品展开幕式在中国改革报美术馆举行。此次展览由中国改革报美术馆精心策划并主办,汇集了万德银山水画精品力作20幅,大部分是画家万德银先生近年来的新作,同期展出的还有万德银的陶瓷作品。展期将持续到7月10日。
开幕式在中国改革报美术馆馆长王志的欢迎致辞中拉开帷幕。
中央军委办公厅原副主任曹育民,国家发改委原工会主席、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屈照林,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左进伟,中国人保集团公司副总裁颜庭中,解放军空军法学院院长王并风,北京社会公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董权庆,中国文艺家杂志社总编辑向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胡德生,毛主席特型演员古云,山东滨州仁诚正信广告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卫江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据了解,这次展览的主题是“积墨蕴道”。“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细品画中意蕴,散发出万物静观的道家内涵。展出的20幅精品力作显示了万德银近40年在艺术实践中苦心探索的心路历程。他的作品10多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展览并获奖,他的学术成果丰硕,出版有《万德银画集》《万德银美术集》。作品曾被中共中央党校、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万德银绘画主张积墨以书法之笔,蕴道为绘画之魂。润而不枯、刚而有柔、气韵纵横,反映其自如创作的精神境界,赋予作品自己的艺术风格。蕴“道”为绘画之魂,他体验自然,以造化为师。韩拙《山水纯全集》中认为“默契造化,与道同机。”他通过观察、写生、体会,在感受自然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由艺进“道”,透过纷纭外向,握取宇宙自然阴阳相生,有无相成变化流衍的规律,这一规律被称为“道”。在创作上,他不满足于模拟山水的形态,而力图体现其内蕴上与道同观,在山水画创作中“以大观小”,在一木一石中展现造化的神秀幽秘。其作品追求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墨魂画魂尽显格调中。
在开幕式上,屈照林表示,希望把中国改革报美术馆办成大众的美术馆,办成书画家、书法家、美术家交流基地,面向社会、面向基层,发挥作用。
知名画家左进伟在发言中对万德银的人品和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万德银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跟一般的山水画家不同,在万德银的画里面孕育着一种黑白对比、色彩强烈的反差,笔法鲜明。“青山绿水总宜人,红日东风常送暖”,画种既有传统又有现代的色彩,颇有墨味写意。万德银的山水画有着民族风格和艺术的生命力,不同于传统山水画作品的特点是他在创作中将传统的绘画画理、画法融于山水画之中。运用疏密、聚散、藏露、虚实等技巧,以使外来的艺术形式具有民族写意画的特点,借以倾泻民族的心声。展览中的很多瓷器也把中国风表现得淋漓尽致。
向阳发表致辞说,他参与并见证了中国改革报美术馆这片文艺热土的诞生和发展历程,很开心看到万德银个展在改革报美术馆举行,在参与中国美术事业振兴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李彬发表自己的感受说:“今天的展览主题‘积墨蕴道’立意很好。第一个‘积墨’,墨分五色,在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中国美术已经感觉似乎迷失了方向,越来越西化。但是今天在这儿看到了这种文化的自信,因为万先生用中国的水墨来表达、表现中国画的意境。第二个‘蕴道’,道生万物,我们从万先生笔墨这种节点,从反复的积累之中,看到了他的思想精神,他是一个有想法的人,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
李彬还表示,自己与万德银是同龄人,他能体会到万德银在当初学习美术的艰辛,这个过程是融入他的生命里,因为当时的学习条件不像现在方便,只有对中国笔墨、中国山水画有深刻认识才能够坚持下去,有自己的想法、精神和思想。
到达现场的部分嘉宾还表示,万德银的山水画与当代很多山水画家拉开了很大的距离,之所以受收藏家追捧、热爱是因为它表现了中国水墨的精神,中国画的精神,把中国画从传承到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作品处处体现“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种境界。
本次展览还有一个亮点就是青春气息浓厚。中国改革报美术馆艺术推广人孙洁热情洋溢地为展览作了主旨发言,“画乃心印”,万德银的“积墨蕴道”个展是以中国传统艺术的命脉为写意,借笔墨书写胸中的思绪和情怀。她表示,作为一个晚辈、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从万德银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他为人谦逊、待人亲和,对艺术创作认真执着的态度和坚守,40年如一日的创作精神很值得年轻人学习,也让她受益匪浅。
万德银说,他笔下的每一幅作品都展现了自己内心的感受,有属于自己主观世界的,也有客观世界的,自己始终会以中国传统文化“经世致用兼济普天之下、修身养性品悟艺术人生”的价值理念为理想,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开放胸襟,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力争创作出无愧于民族、无愧于发展和繁荣的作品。
据主办方称,此次展览旨在倡导工匠精神和弘扬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向纵深化发展。进一步激发群众热爱中华文化艺术的中国式情结,这份情结从远古走来,承载着一种精神和传承,这种精神和传承使得我们在泱泱华夏笔墨文化的滋养下,诗意地栖居。
(本版活动图片由中国改革报美术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