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民生视窗

为民务实 勇于担当

——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领导者、拓荒者、建设者,习近平同志在这片充满激情的热土,与广大经济特区建设者并肩奋斗,开启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生动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凝结其中的科学理念、宝贵经验和优良作风,至今仍指引着这座城市破浪前行的航程。图为人们在厦门同安莲花镇小坪村道地生态茶园参加第九届厦门市莲花褒歌比赛。(资料图片)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 欣 华

为民务实,勇于担当,依法办事,廉洁自律……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时身体力行的这些作风,经过实践的潜移默化,深深根植于厦门干部群众的头脑中,落实到经济特区建设的行动中,并不断弘扬光大,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

注重生态环保

刹住乱砍、滥伐、乱采风 综合治理筼筜湖

“能不能以局部的破坏来进行另一方面的建设?我自己认为是很清楚的,厦门是不能以这种代价来换取其他方面的发展。”

——1986年1月10日,习近平在厦门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

1985年12月16日,鹭岛冬日,乍寒还暖。厦门市委常委会、副市长联席会召开,气氛透着严肃。

习近平坐直身子,神情凝重,“人大监督,让我们看到政府工作中的疏漏,我们要以此作为开创厦门城建、环保工作新局面的一个新起点,统一领导,层层建立责任制”。

就在10多天前,市人大常委会组织有关部门领导,走进万石山风景区、登上鼓浪屿、来到海滩边。大家看到,有些地方挖沙取土、开山取石,让山峰变成了“癞痢头”,沙滩的滩底裸露。对此,市人大代表提出了批评,不仅指责乱砍滥伐乱采者,也指出政府管理不力。

习近平迅速作出部署,要求城管、规划等部门深入现场勘查,摸清全市情况,研究对策。“4天后,先封闭全岛沙场和违章采石区,城管办派宣传车上山下乡宣传,公安、城管、城建监察大队出动主要力量,巡逻检查执勤。”“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出详细的而不是笼统的实施细则,然后张榜公布,让大家都知道。”

一场自然资源环境保卫战,席卷全市。但不同声音出现——这也不能动那也不能动,怎么搞经济建设?农民自古“靠山吃山”,林木不能砍,农民吃啥?

1986年1月10日,厦门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习近平代表市政府发言。

他开宗明义表明态度,“保护自然风景资源,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我来自北方,对厦门的一草一石都感到是很珍贵的。”“厦门是属于祖国的、属于民族的,我们应当非常重视和珍惜,好好保护,这要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好。”

关于环境保护与建设发展的关系,习近平阐述了他的观点——

“由于愚昧造成的破坏已经不是主要方面了,现在是另一种倾向,就是建设性的破坏,这种破坏不一定就是没有文化的人做的,但反映出来的又是一种无知,或者说是一种不负责任。”

这次会上,习近平从全局高度提出切合厦门实际的具体措施——

“岛内开采问题,能不能开,开多大,什么地方开、开采方式、保护措施这些问题由有关专家组成一个小组,进行勘查审核,提出方案,报人大审议。总的原则是:对于岛内要采取最大限度的保护,对于岛外、郊县,也要加强管理、规划和审批。”

“岛外的乡政府应该十分重视如何帮助农村农民广开门路,发展新的就业门路。过去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破坏资源的做法要坚决管住,这是各级政府的职责。”

“站位高远,言辞诚恳,习近平同志不仅流露出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而且观点鲜明,很有说服力,让大家更加明确了环境保护的态度。”时任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祖义曾回忆说。

“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对筼筜湖的治理更是投入大量心血。”曾任筼筜湖管理处处长的郝松乔,回忆起筼筜湖的治理过程,感触颇深。

筼筜湖,原先是深入厦门岛的内湾渔港,“筼筜渔火”是厦门历史上的八大景之一。上世纪70年代修堤围海造田,导致筼筜湖变成基本封闭的内湖,城市污水大量排入,湖水变黑发臭,鱼虾白鹭绝迹。

“筼筜湖何时不再黑臭?”市民群众关于治理筼筜湖的呼声,习近平感同身受。

1988年3月3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关于加强筼筜湖综合治理专题会议,打响了厦门整治环境污染的一场大硬仗。会议明确建立综合治理机制,组建由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组成的筼筜湖治理领导小组,创造性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针对前期资金不足问题,明确每年投入1000万元财政资金,占当时全市基本建设支出近10%;同时,多渠道筹措排污费、土地批租收入、借款和技改资金,以空前力度加大投入。

厦门市遵循习近平同志确立的工作方针,先后进行了四期大规模整治。曾经的臭水湖,蝶变为如今碧波荡漾、白鹭翱翔、繁花似锦的“城市绿肺”和“城市会客厅”。昔日消失在城市变迁中的“筼筜渔火”,幻化成今日更加璀璨耀眼的厦门新景——“筼筜夜色”。

重视文化传承

修复八卦楼 编制规划保护鼓浪屿

“能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者为数并不多,很有必要视鼓浪屿为国家的一个瑰宝,并在这个高度上统一规划其建设和保护。”

——1987年,习近平对鼓浪屿万石山片区总体规划小组提出的要求

1986年的一天,习近平在鼓浪屿刚作完一场报告,走出大厅,时任厦门博物馆馆长、负责八卦楼修复工作的龚洁拉住了他。

“副市长同志,请您参观一下八卦楼。”龚洁发出邀请。

“好啊!”习近平答应得很干脆。

在院落转了一圈,龚洁说,“还有楼上”。

“我知道你的意思。”习近平马上说。

习近平走进楼内,拾级而上,每走一步,老旧楼板嘎吱作响,屋顶长期漏水遗留下一道道黄褐色霉迹。有小孩跑过,楼板晃动。

“缺多少?”习近平边走边问。

“30万元。”龚洁答。

“明天来拿。”习近平说。

龚洁至今难掩激动,“就是这么干脆,我永远不会忘记,在最紧张最困难的时候,他拨出的这30万元,彻底扭转了一座百年建筑的命运!”

彼时,厦门到处都要发展、到处都缺钱。对于八卦楼的维修,厦门市之前筹措了50万元,国家文物局下拨了48万元,但很快就不够用了。习近平批下的30万元,十分珍贵。

整修后的八卦楼,如今成为国内唯一、世界最大的风琴博物馆。因完整保持了当年的历史风貌,八卦楼和另外52栋历史建筑,成为鼓浪屿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在后来的申遗过程中,受到联合国世界遗产保护专家的高度评价。

2017年7月8日,鼓浪屿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追溯往昔,如果没有当时习近平同志领导编制的首部总体规划,鼓浪屿科学保护的历程不会那么顺利。”彭一万感慨地说。

改革开放之初,在经济发展的热潮之中,不少人忽视了鼓浪屿的珍贵之处。很多老别墅年久失修,还有渔民拆了老别墅的砖石回家砌灶台、砍了珍稀名木回家烧火。

但习近平将这个小岛视为“国之瑰宝”。他曾动情地说,“在我国城市和风景区的建设中,能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者为数并不多,很有必要视鼓浪屿为国家的一个瑰宝,并在这个高度上统一规划其建设和保护”。

彭一万说,习近平同志为大家打开全新思路,不仅限于风貌建筑,更用全局眼光进行全岛保护,包括岛上的一草一木与历史人文资源。

章维新,鼓浪屿游览区管理处副主任,1987年参与过鼓浪屿——万石山片区总体规划。“习近平同志经常来指导工作,嘱咐我们,一定要把基础资料摸齐、摸透、做实、做细。正是在习近平同志领导下,规划小组用了近一年时间,把包括鼓浪屿在内的厦门风景名胜区的家底给摸清了。”

2001年9月底,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习近平再上鼓浪屿。游人如织。旅游时代的鼓浪屿,如何保护与传承文脉?习近平提出新的思考——鼓浪屿至少有4个特点可以大做文章,即风景系列、海洋系列、琴岛系列以及人文系列。

第二年6月14日,习近平来厦调研又登临鼓浪屿,看着眼前百年风华的小岛,强调要把鼓浪屿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017年,鼓浪屿申遗成功,已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为民务实担当

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我们经济特区不特在有什么特别的享受,而应特在特区建设者有特别高的纪律、理想、作风这些方面。”

——1986年1月10日,习近平在厦门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

1986年夏,小暑以来没有下过一场透雨,已连旱一个月,本该抽穗扬花的水稻大面积枯死。同安县一处稻田边,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习近平眉头紧皱。

“不能等!拖拉机、电灌抽水机、柴油、化肥,都赶紧调配。”站在田埂上,习近平当场拍板,并督促有关部门,尽快落实。

习近平带队,到田间地头,站在抗旱第一线,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全市迅速掀起抗旱热潮,领导干部和群众齐上阵,一边挖渠抽水抗旱保苗,一边抢插晚稻,抢种晚地瓜、秋花生。

那年,夏旱连秋旱,厦门出现30多年未见的百日大旱。因抗旱及时,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年底一统计,当年农民人均收入不但没有减少,还增长了20元。

这件事,一直被当地群众津津乐道,不少群众说,习副市长敢负责有担当。

“习近平经常用孙中山先生‘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的话来勉励自己,说地位变了,作风不能变。”李秀记说,习近平同志为人非常谦逊,刚到厦门就上门拜访一个个老干部,向他们请教学习。

曾任厦门市委常委、同安县委书记的蔡景祥回忆说,习近平从不讲大话,他抓住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做一件是一件。

在厦门期间,习近平一次次上高山、进海岛、下农村、入农户,骑自行车跑企业、坐拖拉机进山,每到一个地方,就掏出本子和笔,认真听、仔细记。他说,“当干部就三招,认路、认邻、认特点,那个地方什么特色、什么资源搞清楚了,工作就心中有数了”。

时任厦门市委副书记的王金水回忆,“习近平同志到厦门时,是市领导班子中最年轻的一位,但他做事很扎实,很注重调查研究,不打官腔。他经常深入基层,对基层碰到的难题,不是叫别人写报告,而是直接带到市政府落实,很快就解决”。

习近平常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们特区不特在有什么特别的享受,而应特在特区建设者有特别高的纪律、理想、作风这些方面”。

到厦门不久,习近平连坐车带步行,到厦门海拔最高最偏僻的军营村和白交祠村调研。那时,通往村庄的是又窄又陡、坑坑洼洼的黄泥路,习近平一脚泥步行进村,坐下没一会儿,就急切地走到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寻找贫困根源。

在同安,农民泡功夫茶的杯子,积着厚厚的褐色茶碱。当时在家里接待习近平的一位农民说,“我端出的茶杯,很多下乡干部都喝不下去,但习近平同志端起杯子就喝。乡亲们心里很感动,有什么掏心窝的话都对他说”。

经过细致调研,针对山区村发展的实际,习近平因地制宜提出“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发展思路,即山上植树造林,山下种果种茶,发展多种经营。这一思路,指导军营村和白交祠村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脱贫致富有机结合的绿色发展之路。如今,这两个村子都穷乡变富壤,山上造林“戴帽”4100亩,山下发展茶园6000多亩,打造“一村一品”。近五年,两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翻番。

2018-06-28 欣华 ——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35.htm 1 为民务实 勇于担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