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市利用沿海独特优势,在“创、特、改、绿、培”上下功夫,科学谋划沿海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创”字树立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榜样
坚持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品牌化、产业化“五化”发展,围绕粮食、水果、蔬菜、水产、畜牧、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创建自治区、市、县、乡“四级”示范区30个。
其中既有农业基础的传统水稻等产业,又有新兴的生态乡村旅游产业;既有全国有名的“南珠”养殖产业,又有全区出名的高位池对虾养殖产业;既有全国规模最大的罗汉松、夏橙产业,又有全区规模较大的金花茶、发财树产业;既有国家重点扶持的奶水牛产业,又有北海重点发展的特色水果产业;既有水陆双栖的高产值龟鳖养殖产业,又有向海发展的抗风浪渔业养殖产业。
“四级”示范区的创建辐射带动“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助推北海特色农业发展,集成北海现代农业的先进水平,引领北海现代农业发展新方向。
“特”字发展特色农业打响本土品牌
重点培育一批实力强、产品优、信誉好、销路畅、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5家,其中国家级2家、自治区级11家,涵盖种植、养殖、加工、流通和旅游观光五大产业体系。
重点打造优质粮食、“双高”糖料蔗、冬春蔬菜、优质水果、特色林业、特色水产养殖、现代海洋捕捞、南珠、生态畜禽养殖和特色滨海乡村旅游等十大农业优势产业。建设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南菜北运”基地、“西菜东运”基地等一批蔬菜基地,设施蔬菜发展到15万亩,其中高标准蔬菜基地2.5万亩,蔬菜标准园9个,2017年蔬菜产值达21.03亿元。
加强在粮食、糖料蔗、水果、畜牧水产、林业等优势产业的科技攻关,培育特色良种。2017年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引进优质优良品种145个,引进62个优质高产水果新品种开展栽培试验,引进15个蔬菜新品种开展试验种植。
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加快发展生态、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强品牌农业建设,鼓励企业争创驰名商标、培育知名品牌,打造一批农业区域公共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以及地理标志商标品牌。2017年全市有效期内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基地达24个,认定面积11.5万亩,认证产品65个;合浦香山鸡嘴荔和涠洲黄牛被农业部登记地理标志产品。
“改”字做好土地承包确权登记
围绕提升农村土地确权工作质量这一工作重点,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目前,市辖县区(含涠洲岛管委会)均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涉及乡镇(涉农街道办事处)24个、农户205,332户、耕地1,223,687亩。
截至2018年4月底,全市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可颁证率达96.70%。
“绿”字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壮大
全市建立清洁田园示范基地20个,举办清洁技术培训220多期,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卡、清洁生产技术明白纸35,000多份;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101.6万亩、测土配方施肥174.2万亩、中低产田综合改良技术9.2万亩,秸秆还田61.5万亩。
加快养殖业转型升级、强化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生态养殖,促进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的鲜活样板,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生态式新产业。目前,全市拥有1家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田野农业生态园),建成铁山港青山头乡村旅游度假区等6个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拥有广西星级农家乐43家。
“培”字夯实农业产业人才保障
以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以现代农业和农民科技需求为导向,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通过采取授课讲解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灵活的现场指导咨询与发放科技资料相结合等多种有效方式大力培育农村实用人才。
2018年以来,全市共培训指导农民2860人次;组织开展村 “两委”干部大培训工作,培训50名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党组织书记,大大提升了村“两委”干部致富带富能力,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广西北海市委改革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