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林爱民
□ 杜坤强
“王一壶”,是紫砂工艺美术师王旭生在紫砂界的雅号。“王一壶”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1974出生于人杰地灵的江南城市宜兴;1992年进入昌海手工艺仿古陶有限公司,师从紫砂名家施小马、胡永成学习基本制壶技法;2015年,经过3年江南大学艺术设计课程深造,以优异成绩获得江南大学学士学位;2017年结业于清华大学人文陶瓷高级研修班,同年被浙江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系聘为学生创新创业导师。
十年磨一剑 苦练基本功
作为宜兴紫砂界实力派的青年俊才,近年来,王旭生获得了诸多有份量的奖项。2014年,在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中,他设计制作的“惟和壶”获金奖;2015年,在首届“景舟杯”制壶大赛中,他以凝集着传统制壶功力的“慎思壶”,获初级组金奖;2017年,在香港中金国际秋季拍卖会上,作品“陶木系列·颂”以80,000港币成交。
王旭生从小喜爱紫砂,长大后选择紫砂作为自己的事业,他坦言,觉得此生就是为紫砂而来。
出生在太湖西畔的王旭生,对于紫砂的喜爱,源于长辈所使用的紫砂壶。长辈们爱用紫砂壶泡茶,王旭生发现,那一把把长年被茶水滋养,且被双手千百遍抚摸的紫砂壶,闪着光亮,像玉一样温润,散发着茶香。那个时候,一把普通的紫砂壶并不值钱,可在茶客们眼里,用久了的紫砂壶便会日久生情,就像是自己的宝贝,舍不得磕碰。每当王旭生轻轻抚摸紫砂壶时,竟也小心翼翼地,心里总会生出一种欢喜。
1990年,原本可以读高中、继而上大学的王旭生,因为兴趣爱好,进入丁蜀职业高级中学攻读工艺美术专业,为自己从事紫砂艺术打基础。一切顺理成章。1992年,王旭生进入宜兴昌海手工艺仿古陶有限公司,跟随制壶名家胡永成、施小马学习制壶技艺,走上了他喜爱的学习、研究紫砂技艺之路。
王旭生在制壶上有着自己的抱负与追求。他不是为了凑热闹而制壶,也不是因为市场行情越来越好而制壶。他知道宜兴以丁蜀镇为轴心,有很多人从事制壶行业,多一个自己不多,少一个自己不少。因此,王旭生坦言,他是怀着一种“雁过留声”的理想而制壶的。为了这一理想,他十年磨一剑,苦练制壶基本功。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他与爱人张亚萍一起,尽情地演绎着传统紫砂壶的经典。王旭生喜欢经典的传统紫砂壶,在他看来,传统紫砂壶经过了岁月的沉淀仍然能够留下来,它必定是经典的,也是为人所喜爱的。于是,“仿古壶”“传炉壶”“石瓢壶”“掇球壶”等传统壶,在他手里制作了一遍又一遍。“这些传统的紫砂壶看起来造型简单,而且都属于光器,其实最见制壶功力。”在这一次次见功见力的制壶演练中,王旭生练就了一手深厚的制壶功力。
倾心陶木系 展现“陶木情”
2015年10月,首届“景舟杯”制壶大赛鸣锣开赛。在这场代表着紫砂界较高技艺水准的大赛中,近2000名制壶人逐鹿赛场,一较高下。当时还是助理工艺美术师的王旭生参加了初级职称组的比赛,若想在这一高规格的赛场上自我检验制壶水平,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王旭生现场制作的“慎思壶”,以精湛的技艺与深厚的意蕴,一举获得初级职称组金奖。先看技艺。“慎思壶”无论是三湾壶嘴,还是圆中寓方的壶把,再或是壶颈处的凹线、壶身上的两道凸线,均角线分明、挺括有力,渗透出一种让人能够感觉得到的力道,整把壶比例协调,敦厚大气,体现着精湛的制壶技艺。再看意蕴。紫砂壶可以泡茶,玻璃杯也可以泡茶,既然壶与杯都可以泡茶,为什么紫砂壶格外受人喜欢呢?紫砂壶与玻璃杯除了材质不同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紫砂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样,“慎思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慎思是一种为人之道,遇事慎思、谋事慎思、做事慎思,方能谋事、做事、成事。“慎思壶”以稳重的壶身,以及壶身上两条刚柔相济的凸线,寓意人们为人处事,要以稳为前提,在思考问题上不能只有“一条线”,而是要有两条线或多条线,这样才能更全面。换言之,这就是慎思。
近年来,制壶技艺日益精湛的王旭生,把心血倾注在了“陶木系列”的创作上。他于2001年有幸拜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徐达明为师,在大师的指点下学习“陶木”作品的制作技艺。在当今陶艺界,将紫砂陶与红木结合,是徐达明紫砂艺术的一大鲜明特色。紫砂陶与红木,虽然在材质和工艺上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质,但在文化的审美意趣上却有共同点。徐达明将两种材质巧妙搭配,创作出了“陶木情”系列、“陶木缘”系列等作品,极大地拓展了当代紫砂艺术的想象空间。然而,令人万分惋惜的是,徐达明英年早逝。为了把师父的“陶木”作品传承下去,王旭生一头扎进了“陶木”作品的创作之中。他知道,做好“陶木”作品,就是对师父最好的纪念。
创制“陶木”作品,既要能够对传统工艺精准掌握,又要能够合理搭配陶与木的主次关系,并同时考虑茶具的使用功能。带着深深的敬重之情,王旭生成功创作出“陶木系列·颂”“陶木系列·祥”“陶木·睿智组合”“缘木提梁”等作品。这些作品其格调清新悦目,既具有紫砂陶特有的雄浑、大气、古朴,又具有远古传统文化雄气与江南细工融合的完美气息。如他的“陶木系列·颂”,提梁、盖、钮和流等处细部线条对应巧妙,紫砂光华温润,提梁擎起的一道弧线用红木取而代之,收放自如,大度端庄。王旭生的师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徐达明的父亲)得知他创制“陶木”作品后,也给予了许多指点,并希望他将“陶木”这一门类发扬光大。
紫砂与陶木,其材质、肌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木的优雅,与紫砂的素朴结合在一起,弥觉淳朴敦厚,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意境。一壶在案,端的是心如水,德润身,王旭生的创作植根于传统,展露的是经典主流的人文精神以及地道的中国风度。“做紫砂人,传制壶艺,扬紫砂名”,这是王旭生的追求,相信将来他的艺术会更加炉火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