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海文
广西北海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决策部署,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阶段性成效显著。
实现职能划转
审批监管相互剥离
北海市将市发改委、工信委等24个单位的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划转到市行政审批局。市行政审批局作为行政审批的主管部门,启用行政审批专用章,负责职能部门划转的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并对审批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实现了“一枚印章管审批”。
行政审批职能从24个市级职能部门集中到市行政审批局后,减少了不必要的审批环节,一些审批事项由多部门审批变为一个部门审批,审批过程由外部循环转为内部循环,审批相对人享受到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政务服务。
审批职能从24个市级部门剥离后,职能部门从根本上杜绝了过去“重审批、轻监管”“以审代管”的做法。同时,没有了审批手段,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将有更多的时间走出办公室,深入一线,更直接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企业情况,进行有效的后续监管和服务,有力推动了工作落实。
项目归口分类
审批资源相对整合
北海市行政审批局按照审批事项分类,设置了投资项目、市场服务、文教卫生、社会事务、交通水利城管、建设工程、涉农事务等7个审批业务科。24个职能部门原来设置在市政务服务中心的93个窗口,除公安、国土资源、规划、司法和中直(区直)部门窗口不作调整,其余均按照新的机构及职能调整进行整合,由市行政审批局7个审批业务科的窗口代替。职能部门不再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窗口,所有审批事项都由市行政审批局负责受理和办结,充分保证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同时,通过人员高效配置,显著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市行政审批局(含下属事业单位)从事行政审批和审批服务的科室仅用54人,就承担了原来30个职能部门286名工作人员(含审批辅助人员)所承担的审批业务。市行政审批局实行“一岗多能、一人多专”,每一位审批人员必须熟悉所属审批科的所有业务,加上对现场勘查力量的整合,大大节约了行政运行成本。
创新审批方式
审批效能不断提升
实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后,北海市行政审批局积极探索创新审批服务方式。
——实行“一站式”服务。市行政审批局和工商银行北海分行签订政银合作协议,约定以工商银行北海分行5个网点作为试点,为有意愿的投资人或企业免费提供企业注册登记“一站式”服务,投资人或企业到银行签订委托协议、提交相关资料就能完成企业注册登记、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开立等一系列业务,实现政银一窗联办。
——积极推行“打包审批、勘审同步”。把企业通常需要同时办理的几个审批事项整合为一个“审批包”,同时接件、同时受理、同时勘验、同时审批,提高了审批效率,方便了群众办事,节约了行政成本。比如,“市政园林审批包”包含挖掘城市道路审批、砍伐城市树木审批、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2018年2月27日,广西卫视以“持续发力狠抓改革 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为题报道了北海市行政审批改革的相关工作经验。
——努力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建成市政务服务中心网上办事大厅,在广西率先推出“北海阳光审批”手机APP,开启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务服务新模式,232项行政许可事项实现“应上尽上、全程在线”。比如,“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这类事项法定办结时限为20个工作日,窗口承诺办结时限为5个工作日,而通过“北海阳光审批”手机APP操作,只需1天时间就能完成申报,跑一次窗口即可拿到批复。在准备材料过程中,申报人还可与窗口工作人员实时沟通,获得线上指导,大大提高了申报效率。2018年3月2日,广西卫视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
建立联动机制
审批管理协调配合
北海市制定出台了《北海市行政审批与监管联席会议制度(试行)》等6项制度,建成北海市审管联动信息平台并投入运行,实现了行政审批信息实时推送和监管信息同步反馈等功能。各监管部门可以实时查看监管范围内的全部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情况,并可以通过该平台及时将行政处罚情况等监管信息反馈给市行政审批局,实现了行政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的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
2018年1月31日,北海市行政审批局召开全市审管联动信息平台操作培训会议,对审管协调联动、信息交换等平台操作进行培训,北海市本级24个监管部门的40余名负责操作的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截至3月20日,北海市行政审批局今年共向各行业主管部门推送审批信息5212条,各监管部门通过平台反馈信息835条,有效推进了审管联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