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关注

打造生态环保攻坚区 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内蒙古乌海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综述

乌海市滨河新区全景 石历增 摄

乌海市委书记史万钧(前排中)在乌海市环境在线监控中心实地查看污染物在线监控系统运行情况 (邬大伟供图)

整洁的厂区和现代化的生产车间 石历增 摄

美丽的乌海湖景区一角 石历增 摄

乌海市矿区环境治理示范项目现场 石历增 摄

□ 本报记者 黄金星

□ 闫高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强调,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要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乌海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把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为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紧紧围绕打造生态环保攻坚区的发展定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打造绿色矿山、创建绿色企业、建设绿色城市、促进绿色发展上下功夫,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推进矿区环境综合治理

打造绿色矿山

矿区环境综合整治的成效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关系着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全力打造绿色矿山,是乌海市优化人居环境、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日前,记者在乌海市棋丰煤矿渣山整治现场看到,采矿区堆放的多座渣山已被黄土覆盖,依山势栽种的植被冒出了绿芽。据了解,乌海市引进内蒙古蒙草公司对棋丰煤矿渣山开展了修复试点,截至2017年底,已完成排土场坡面复绿和周边生态修复27.6万平方米,项目实施在前期踏勘、工程设计、物种选择、施工工艺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近年来,乌海市始终把矿区环境综合整治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以解决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突出问题为目标,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治理举措,大力推进煤矸石自燃治理、煤矿采空区煤层自燃治理、排土场综合整治等各项重点工程,确保矿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顺利推进、取得实效。

乌海市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矿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深入推进乌海市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工作方案》《乌海市矿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不断强化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投资的地质环境治理多元化投资机制,矿区排土场和采场资源化、再利用的局面正在形成,矿山企业履行治理义务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多方联动、齐抓共治的氛围日益浓厚,地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矿区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必须抓好的硬任务。记者了解到,今后,乌海市将继续把矿区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制定绿色矿山标准体系,完善矿山企业生态环境准入退出机制,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日常监督和管理,严查企业各项污染防治设施和工程措施落实情况,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推动矿区环境实现明显改观。

深化工业污染治理

创建绿色企业

受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和产业特点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工业烟尘、粉尘、扬尘污染都是影响乌海市大气环境质量最主要的污染源。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全力创建绿色企业,已成为该市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地区环境质量改善的迫切需要。

乌海因煤而建、因煤而兴,是国家认定的31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之一,2011年成功申报成为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然而,挖煤卖煤的场景早已成为过去时。早在10多年前,乌海市就以高于国家产业政策的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大面积关停小焦化、小硅铁、小电石等企业。如今,走进乌海的工业园区,闻不到刺鼻的气味,更看不到浓烟滚滚的场面,看到的是一个个整洁的厂区和现代化的生产车间。

乌海市广纳煤焦化有限公司是当地产业链齐全的大型煤焦化企业。记者在该企业看到,昔日厂区内的精煤露天堆场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大型全封闭仓,企业生产所需的物料运抵厂区后全部进入封闭仓存放,有效阻止了物料堆场扬尘污染。企业负责人说,企业注重环保投入,目前已在环保方面累计投入1.6亿元,“绿色企业”一直是广纳煤焦化追求的目标。

为有效治理工业污染,近年来,乌海市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进电力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组织实施焦化企业脱硝改造工程,巩固扩大焦化企业脱硫除尘提标改造治理成果,焦化、电力、水泥行业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物料堆场实现全封闭,荣获自治区二氧化硫减排和氨氮减排突出贡献奖。

特别是今年,乌海市在狠抓工业污染防治上攻坚发力,全面推进排污许可管理,组织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计划,重拳打击超标排污行为。抓好焦化、钢铁、水泥、电石、铁合金企业特别排放限值提标改造,加快推进电力企业超低排放改造项目;狠抓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严查各企业物料运输、装卸、储存、转移与输送以及生产工艺过程等无组织排放情况;加快完成煤矸石分区域贮存处置场建设,实现新产生的煤矸石全部集中到处置场,实行集中、规范、统一处置。

为巩固扩大工业污染治理成果,乌海市将继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全市排放大气污染物的企业进行拉网式检查,进一步建立完善企业排污管理台账,采取明察暗访、蹲点摸排、检查在线监测数据、开展监督性监测等手段,严肃查处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转、偷排偷放、超标排污等违法行为,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依法坚决采取限产、停产等强制措施,确保所有在产重点行业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物年日均值浓度达标率达到95%以上。

推进面源污染治理

建设绿色城市

面源污染具有产生范围广,排放不连续、不稳定、无组织、季节性强等特点,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难点。近年来,乌海市全面开展面源污染治理,着力解决建筑施工、原煤散烧、道路清扫等群众重点关切的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扬尘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记者从乌海市环保部门了解到,2017年,该市不断强化全市建筑、拆迁、市政、道路等施工工地扬尘管理,全市88个建筑工地全部达到绿色施工要求,城市建成区、工业园区机械化清扫率分别达到85%、92%;成立原煤散烧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印发《乌海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定方案》;淘汰矿区燃煤锅炉251台,淘汰黄标车、老旧车6140辆,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32%。

只有提高标准、常抓不懈,面源污染治理才能取得实效。乌海市重点实施移动源污染防治、建筑工地规范化整治、燃煤锅炉淘汰、居民原煤散烧治理、棚户区搬迁改造、清洁能源供应、裸露地表绿化、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等八项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确保全市所有建筑、拆迁、市政、道路施工工地全部达到绿色施工要求。

推进居民原煤散烧治理,切实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监督管理,市域范围内全面禁止原煤散烧,严查违反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理要求的行为;加大燃煤锅炉淘汰力度,加快完成2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清零”行动,全面组织实施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淘汰行动,确保顺利完成工作目标任务;以全国绿色交通城市建设为契机,矿区推广使用LNG新能源汽车,城区开展电动公交车试点,逐步降低燃油、天然气公交车比例;全面禁止秸秆和垃圾焚烧,城市道路机扫率保持在85%以上。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绿色发展

构建集约高效的产业结构,是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治本之策。近年来,乌海市坚定不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向新型化、高端化发展,不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卡博特恒业成高性能材料(内蒙古)有限公司年产8000吨世界级气相二氧化硅项目投资4亿元,于去年开工建设,采用国内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国际先进的环保技术,利用乌海当地企业副产品,生产高附加值的高性能材料气相二氧化硅。该项目生产装置建成后年销售额约2亿元,实现年利税额约6000万元,既实现了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又大幅降低了废气、废水的综合排放,是乌海市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典范。

乌海市坚持绿色发展,积极培育接续替代产业,逐步形成多点支撑、多轮驱动发展格局,在中央媒体测评中,经济转型能力居内蒙古自治区首位。

传统产业向清洁化延伸。家景镁业30万吨甲醇、嘉盛焦粒制气项目投产,源通焦炉煤气制LNG项目试生产,洪远聚乙烯多联产示范项目开工建设。

精细化工向高端化迈进。黑猫特种炭黑项目投产,乌海化工特种PVC项目主体建成,卡博特恒业成气相二氧化硅、源宏医药中间体二期进展顺利,永宁医药原药等项目签约落地。

新兴产业向规模化发展。陕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6000辆,中钰镁合金锻造轮毂及板材项目扎实推进,京运通硅材料、宝武集团炭材料、英能100兆瓦光伏电站等项目开工建设。

军民融合战略稳步实施。航天十二院氢等离子体煤制乙炔项目顺利推进,建成军民融合产业数据库,成功举办第九期“钱学森论坛”。

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才能走出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的新路径。乌海市将依托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两大基地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资源“吃干榨净”,把废气、废渣、废水“变废为宝”,实现循环利用。

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倒逼不符合产业政策、工艺技术落后、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

大力实施焦炭气化战略,打造焦炭-焦炉煤气-LNG新能源产业链,积极争取蒙西煤制天然气外送通道、鄂尔多斯-安平-沧州输气管道延伸接入乌海,着力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

严把项目关口,不再审批焦化、钢铁、水泥、电石、铁合金等新增产能项目,不再规划新建常规燃煤火电项目,重点引进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优质项目,用有限的大气环境容量优先支持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大项目。

加快优化能源结构,完成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碳排放总量削减任务,做好过剩产能化解工作,努力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乌海市环保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该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68天,比2015年增加40天,达标率为73.4%。天蓝了、地绿了、水清了,这是乌海人的共同感受,蓝天白云正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梳理近年来的发展成果,乌海底气十足: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乌海最大的民生工程、最有效的民心工程。展望未来,乌海更是满怀信心:立足打造生态环保攻坚区,咬定目标、决战攻坚,全力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推进绿色发展,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做出应有贡献。

2018-06-06 ——内蒙古乌海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综述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29878.htm 1 打造生态环保攻坚区 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