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视野

让中华玉器文化走出去

—— 访“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王金高

□ 本报记者 林爱民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中华玉器工艺源远流长,特别是江南地区的玉雕文化,千百年来形成的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特征,驰名海内外。近年来,让中华玉器“活起来”“走出去”,成为一代又一代玉雕文化传承人的奋斗目标。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王金高,作为当代中国青年玉雕工匠的杰出代表,2017年,他受邀参加法国巴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其作品惊艳亮相法国卢浮宫,为中国传统玉器文化走向世界,讲述精彩“中国故事”做出卓越贡献。

深钻玉器工艺

传承创新中的大师之路

1973年,王金高出生在江苏省高邮市,人杰地灵的水乡赋予了他对美好艺术的创作天赋。1991年,刚刚高中毕业的王金高,就来到高邮龙奔玉雕厂学艺。虽说玉器雕刻是指尖上的技艺,但动脑也是必不可少的课程,正是由于好学上进、刻苦钻研、敢于向前冲的精神,刚三个多月,王金高就从众多学徒中脱颖而出,深受师傅和领导的喜爱,因此厂领导就推荐他到一些玉雕大厂考察学习。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经历了众多大师的指导,王金高看到了更为高超的玉雕技艺。他说:“出去看了以后,才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真谛,才发现玉雕的技艺真是深奥和精湛。如果窝在高邮,就永远是井底之蛙。”看到自身的差距之后,好学的王金高毅然决定转至全国玉雕生产中心、名师荟萃的扬州市从事玉雕工作。1996年,他有幸结识了扬州玉器厂的大师焦一鸣,并成为他的弟子。在焦一鸣的悉心指导下,王金高对器皿的设计、轮廓造型、布局结构、纹饰搭配等都有了新的认识。“大师的教导让我认识到,制作的玉雕作品不仅要造型新颖,还要注重产品的沉稳、大气,做到庄重而典雅,给人以美的感受。”回忆起学艺经历,王金高至今感慨不已。

都说好手艺就是金饭碗。2000年,一个外地的老板高薪聘请王金高到自己的厂里做设计,尽管他十分心动,却迟迟没有行动,毅然选择到扬州玉器厂,跟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毅进深造。对于这样的选择,王金高表示,“赚钱的机会将来还会有,但是学习的机会并不是随时都有,趁着年轻,就应该多学一些技艺和知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放弃了高薪岗位,王金高却得到了前辈的精心指导,他参与了高档艺术品的制作,对器皿的制作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无论什么类型的器皿,它的形体都由点、线、面组成,在制作过程中,都应围绕这三个要素加以发挥。

在学艺过程中,王金高对玉雕技艺勤奋学习、专心研究、继承传统、师古而不泥古,注重作品的形态造型和局部刻画,既保持了玉雕技艺、技法上的传统元素,又融入现代审美的情趣,求新求变,创作了许多新造型、新工艺、新手法。回首王金高的学艺之路,他不仅师从多位名师,还曾在南京艺术学院室内设计师专业学习两年,又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进修。可以说,正是这种专业化教育和名师培养的双重渠道,让王金高在不断学习中历练成才。

在王金高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渴望有一天能自己创业。而这个藏在心头多年的梦想终在2003年9月9日变成现实,他由一名玉雕打工者变成金阳高照玉器厂的老板,开始独立设计、制作玉雕作品。

回忆当年创业的情景,王金高百感交集。“之所以要开厂,是因为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能够充分施展才华,创作一些自己想做的题材和作品。”王金高表示。越是传统的东西,越能激励他的创作研究兴趣。2004年,中央电视台报道了清代宫廷藏品玉器《活环麻花手镯》的制作工艺已经失传。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王金高决心攻关,拿下这个绝活,恢复其失传200多年的工艺。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反复琢磨,前后将近用10年时间,终于悟出了其制作规律和技巧,成功制作了《活环麻花手镯》,打破了这种工艺已经失传了的说法,在业内引起了震动。

多年来,在个人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王金高也丝毫没有停下对艺术之路的探索。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及开拓创新,王金高的新品层出不穷,也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因为创作一件外观新颖的作品并非易事。他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就想制作一只失传技艺的清代活环手镯,这几年来我几乎每年都会试制几只,一直到这两年技艺才基本成熟,设计出的这件纹丝形状的手镯,不但达到了失传技艺的水平,而且也通过自己的思考增加了制作的难度,让手镯更加圆润紧凑。”因此,王金高萌生了保护自己原创作品权利的想法,于是便申请了国家外观设计专利。

对于王金高而言,获得专利证书,一方面是对自己原创作品的一种认可,另一方面,也是对创新传统工艺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更重要的是提高和激励工艺美术大师们创作设计新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文化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自《活环麻花手镯》获得国家设计专利权以后,他又先后创作了镂空香囊、双套环、鼻烟壶、袖珍茶壶、青蛙等10多个品种,并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设计专利权,这在同行中少之又少,可以说,这在传统雕琢工艺行业里,王金高是吃“螃蟹”的第一人。

满怀对玉雕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心,王金高不断挑战,用行动诠释着对玉雕的理解。2006年以来,他先后创作了多种造型的炉、瓶、壶、碗、杯、链条挂件以及成对的作品,对其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白玉《三足圆炉》在2011年中国上海玉石雕神工奖评选中获得金奖,白玉《八宝壶》在2012年中国玉器百花奖评选中获得金奖,白玉《福寿连体双瓶》在2012年中国玉石雕刻精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青白玉《聚宝盒》在2013年获中国玉器百花奖金奖,黄玉《龙纹瓶》在2013年获中国玉石雕刻陆子冈杯金奖,白玉《平安是福瓶》在2014年获中国玉石雕精品博览会金奖,碧玉《活环麻花镯》在2014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碧玉《平安福泽》在2014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白玉《六春瓶》在2015年获中国玉石雕作品玉星奖金奖,《活环手镯三件套》在2015获中国玉雕玉星奖最佳工艺奖,墨玉《鼓形兽耳瓶》在2015获中国玉石雕精品博览会金奖,和田子玉《莨苕纹瓶》在2016年获中国玉石雕精品博览会金奖,白玉《南瓜壶》在2017年获中国玉石雕刻陆子冈杯金,白玉《福盒》在2017年获中国(扬州)文化产业博览会金奖……这些成绩是对王金高勤奋耕耘的回报,也是他玉雕生涯中一个个闪光的亮点。

王金高的作品一直深受业内和收藏界的好评。与此同时,他时刻保持着一种谦虚和不断进取的心态,经常到北京、上海、新疆、青海等地向玉器同行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在玉雕这条艰辛的道路无悔地前行。他于2013年获得“扬州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14年获“江苏省玉雕大师”荣誉称号;2015年获“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荣誉称号;2016年获得“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和“中国青年玉雕艺术家”荣誉称号;2017年被授予“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前不久,王金高荣获“中国玉雕大工匠”荣誉称号。

化身文化使者

惊艳亮相巴黎世界非遗展

如今,王金高已经是中国玉器领域重要的技艺传承人,他的作品不仅闻名业内,甚至走出了国门。2017年11月2日,王金高带着活环麻花手镯、福满乾坤瓶等玉雕作品,受邀参加法国巴黎卢浮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玉雕艺术和玉文化,传播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期间,不仅国内媒体诸如中国新闻网、《新民晚报》、中国江苏网、《扬州日报》《扬州晚报》等对其进行了报道,就连国外的《欧洲时报》等媒体也给予了关注和报道。

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在王金高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代表性,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见长。凡是能够“走出去”的传统工艺项目,都因为彰显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才能赢得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和文化认同。中国玉雕是一项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而且世代相承,在传统工艺美术和民间手工技艺中极具独特性和象征意义。

2017年,在法国巴黎卢浮宫举办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王金高应邀携作品参展,中国玉雕巧夺天工的工艺和神奇魅力玉文化倾倒了前来参观的广大观众。其中,有一件作品叫“福寿连体双瓶”,让许多国外游客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感受。连体双瓶的纹饰由“寿”字和龙、蝠组成,虚实结合,寓意双关,耐人寻味;其雕工细腻,儒雅清秀,圆润饱满,醇美古朴。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福寿思想,有寿才有福,有福更添寿,获得好评如潮。

在王金高看来,中华玉器中许多优秀作品都具有材质美、构图美、雕琢美和意境美,这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要让中华玉器“走出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自身的特色万万不可丢弃,而且要以此为“主”。

回忆起在非遗展上这件作品的创作动机,王金高表示:“不同人群、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乃至不同国家,因自然环境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语言文字不同,对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也都会存在着差异,特别是我国传统玉雕文化,要让国外其他民族欣赏它,接纳它,并且喜爱它,则是另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据王金高介绍,此次去法国展示中华玉雕工艺时,同期两件玉雕精品,却收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馈。一件是“蝶舞兰香链瓶”,该作品设计为兰花和蝴蝶组合,材质为和田玉。两根长长的玉链是作品最难的工艺,与端庄的瓶体相结合,在手法上表现了疏与密、灵巧与厚重、实体与空间三方面的统一,体现出精致、典雅的玉雕技艺。当地观众认为这件作品,技艺难度极高,但对疏密相间、动静结合以及虚拟空间的中国传统设计理念却不甚了然。另一件作品“玉液壶”,选用俄罗斯优质碧玉,质地纯净、颜色均一。用荷叶与水草构成一件造型优美而工艺简洁的玉壶作品。“玉液”与“玉荷叶”谐音,寓意清纯、甜美。这件作品,是王金高本人参考了多幅西洋油画和雕塑作品获得的灵感,在传统玉瓶的表现手法中,植入了一些西域文化的符号,令外国游客在观赏中平添了几分亲切感,他们惊叹惯见的生活用具也能雕琢得如此之美,因而倍受青睐。

在法国非遗展的惊艳亮相与好评如潮,让王金高更加坚定了将中华玉器工艺传承创新的决心。在他看来,参加这样的活动有利于促进中国传统工艺与世界玉文化艺术的交流,也让他们的继承与创新理念得到升华。他表示,“我们将认真学习和吸收、借鉴国外工艺美术产业的先进管理与技术,让中华玉器工艺产品走得更远,也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而不懈努力。”

传播文化正能量

讲好精彩“中国故事”

我国玉石行业里有句老话,称“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每一个玉雕饰品或者摆件都有特定的思想含义和吉祥寓意,就仿佛每一块石头都会向你讲述一个它自己独特的美好。经由玉打磨而成的玉器,其中承载的深情,更浓厚深切。

王金高认为,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它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社会的。这么多年浸淫玉器行业,他觉得自己完成了一次次人生的华丽“跃升”,从最初只专注做好一件工艺品,到专注于艺术创作,到制玉时也不忘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为经济发展与弘扬传统文化持续发声。

王金高认为,老祖宗传下来的玉雕技艺是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数千年来的艺术实践证明了这份资源的宝贵性和独特性。当前,中华玉器领域一批国家、省、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凭借着这门绝技创造出无数玉雕精品力作,在国内外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说明了该项绝技至今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比如,他在法国非遗展上得到高度好评的作品“福满乾坤瓶”,瓶身造型采用首创的上圆下方,就是寓意“平安天下、福泽人间”。作品采用优质碧玉雕琢而成,玉质纯净均匀、温润细腻,碧玉料的色泽与作品的造型相得益彰。灵动柔美的香草纹对耳,秀丽流畅,与光素弧面的瓶体形成对比。精良的制作诠释了一种平衡和对称的美感。灯光映射下,薄薄的玉璧中透出柔润的光芒。

王金高介绍:“做薄胎玉器,必须用到一种叫掏膛的工艺,在古代这是一门绝技。因为我们创新采用了上圆下方的设计,因此采用了内外兼顾的方法,小心翼翼慢慢手工掏膛,最终成品将现代艺术的线条美和传统炉瓶造型结合起来。”

事实上,从古代开始,玉在我国就作为一个精神载体,承载着无数人心中的美好情意。王金高认为,玉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思想、伦理、宗教中起到了特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儒家思想中“以玉比德”的理念,更是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前,王金高曾设计出一款《福寿连体双瓶》,选用新疆和田籽玉,玉质细糯油润,作品雍容华贵,两瓶相依相连。“设计这件作品时除考虑因材设计以外,也试图向人们诉说着福寿相连、相依的人生哲理。”因此,王金高在设计时把一块材料设计成两个瓶子,传递中华文化“化干戈为玉帛”、以和为贵的理念。

因为出生在高邮水乡,闲暇时光,王金高总爱在湖边徜徉,欣赏湖天一色的美景。家乡的美景不仅激发了他无限的创作灵感,也让他将众多正能量元素融入作品之中。

比如作品“碧玉玉液壶”。唐王昌龄有诗云:“一片冰心在玉壶”。在王金高看来,冰心玉壶,均是高洁之物,冰在玉壶,两厢映衬,愈显纯净洁白,壶也是他最爱的创作主题之一。动物、植物等自然形态完美地融入了他的设计中。在王金高的工作室,一件碧玉玉液壶,壶身通体青翠,提手雕刻成曼妙的水草形态,一番蓬勃风韵跃于眼前。

不仅如此,王金高还介绍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他看来,如今高邮湖周边的发展就将这一理念融入其中。高邮湖波光粼粼,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湖面上随意停放了几艘乌篷船,湖面的水草上,几只水鸟悠闲地停在上面,湖畔接天莲叶无穷碧,远远望去就像一幅意境深远的水墨画。莲叶、水草……经过他的艺术提炼、创造,这些自然的元素被自如运用于作品之中,艺术美感与自然生趣完美融合。

红枣、瓜子、莲子、桂圆……提到这些很多人并不陌生,逢年过节不少家庭都会在果盒、果盘里分门别类地装上丰盛的年货,款待客人。满载幸福的果盒、果盘充满了年的味道,充满了团圆的意味,展现出“家和万事兴”的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对玉器果盘的设计有所创新,王金高还在果盘里精心放置了“美食”。他用沁黄糖玉细心雕琢制作花生、天然玛瑙颗颗像桂圆、巴陵石红枣莲子、青花制作的松子、砗磲的开心果,除了天然材料,不少由边角料制作而成,非常难得,组成了一盘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

“曾几何时,桂圆等物都是只闻其名不见其容的珍馐,如今随着社会发展,随着老百姓生活提高,这些曾经难得一见的食物慢慢‘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稀松平常的食物。”王金高介绍。

祖国日益强大,老百姓生活越发幸福,一项项利国利民的战略规划让王金高对中华玉器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表示:“党中央绘制的‘一带一路’蓝图,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需要抓住机遇,让一个又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在蓝图中‘活起来’。近年来,在中华玉器传承中人们不断进行文化交流,积极参与非遗展示,由‘被动’到‘主动’,由‘服从’到‘自觉’,一步一步把‘走出去’的脚步走稳、走远、走实在。

文化立世,文化兴邦。当下,随着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华玉器产业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包括“走出去”的勇气和潜力,事业发展需要“走出去”,“走出去”会进一步促进事业的整体发展。我们坚信,随着王金高等中华玉器工艺传承人的不懈努力,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讲好精彩“中国故事”,中华玉器将依然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8-06-01 林爱民 —— 访“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王金高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29406.htm 1 让中华玉器文化走出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