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视野

王明昌指出,这20多年以来发展的、临床验证的、无侵入性的复健科学,就是涉体表的随意肌不随意症状的复健科学。它与当今研究发展的生命机制临床医学是完全不同的“原因论”,它是人类特有的大脑新皮质记忆,学习发展出人类当代的生活机制记忆应用科学,所以,它是“基因应用复健科学”“生活机制医学”,是一门易学、易懂、极具价值的新发展医学。

王明昌研究发现,任何生物体生存在地球上、宇宙光下,都有品种的、来自祖先遗传的记忆。而人类从最原始时代就有品种之分,就算同为黄种人,又有各种不同系种之分……这些祖先的品种记忆,就是遗传的基因记忆。人类的遗传基因记忆,就是来自于千古亿万年人类基因对应地球地心引力发展出来的水平平衡能力,而能站起来生活的直立人基因记忆,所以人类有地心引力的重力感知,因而有水平感知发展的直立人垂直感知,当来自于地心引力的重力感知,与来自直立人神经记忆的垂直感知吻合为重力与垂直感知时,人类就具有水平轴(x轴),与垂直重力轴(Z轴)的生存机制。这是千古以来,人类生存在地球上的生存机制。

同时,生存在地球上的动物,生命体都具备品种的生存机制记忆,这是动物的神经记忆,就是来自千古亿万年发展出来的旧脑、古脑记忆。不同动物的神经记忆对应宇宙光下发展的“脑波、神经电磁波”,各有不同的对应能力,就发展不同的生活机制。人的大脑皮质神经电磁波又称脑波,是地球上最具威力的脑波。所以,人们的记忆、学习、思维、研究、发展、应用能力,是万物之王,更可说人类的脑波远胜于万物,人类的脑是新脑(也有旧、古脑),是万物无法比拟的大脑新皮质。

人类正因为有了大脑皮质,所以每一个人,包括亲兄弟姐妹,出生后,就出生条件,生活条件、环境因素等,由基因主导当代大脑皮质记忆、学习、思考、研究、发展、应用,从而发展出人人相异生活机制。

王明昌说,“同一父母亲生的兄弟,因各自努力,而发展差异很大的生活机制。所以,人类社会是有差异的社会。”

他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人类当代的生活机制都是出生后,从小记忆、学习、应用出来的生活机制。反之,任何生活机制功能障碍,痛苦无法正常生活时,如半身(侧身)瘫、单侧下肢无支撑力、三叉神经功能受损或眼神经第三、四支脑干功能受损,散光性弱视、植物人等,非一般临床医师所能医治,而是生活机制医学范围,因为,全是脑神经记忆,学习失忆所致。应对失忆的症状,可把年轻时的生活机制,通过科学方法从大脑调出,再一次植入神经记忆,就可康复。

近期,王明昌在医学期刊《健康世界》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脑神经记忆、学习和应用科学的动机与历史过程研究》中,阐述了生活机制与生命机制的差异与辩证关系,揭示了生命机制是生命体必须维护的恒定机制,而生活机制则是亿万或千兆的片断生活表现衔接或随时机变的、无可预测的,并力图将两者加以磨合与交融,为医学发展和人类健康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文中指出,“一个是可变、可应变的生活机制,一个是恒定的生命机制,两者之间会发生互动或互为因果关系的生理对应。健康的生命机制,可以是多姿多彩生活机制表现的载体。反之,自信、活泼、有条有理的生活机制,或依生理需求、生理机变点也可修变生命机制更健康、更有效律的生活。”而目标和愿景是,“推动中国本土开创的生活机制医学,与西方开创的生命机制医学磨合共融,可实现引领医学走向的无侵入性未来医学。”

破解供需矛盾 助力“健康中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作了新的界定,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说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视力健康似乎是“从来未被忽视,从来未能解决。”

我国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一半之多,并逐年增加,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小学生的近视率也接近40%。相比之下,美国中小学生近视率仅为10%。

2016年发布的我国首份系统研究视觉健康的白皮书《国民视觉健康》指出,高度近视容易产生各类眼底病变,造成严重的永久性的视功能损害。近视的可遗传性和家族聚集性会影响我国未来的人口素质。

王明昌谈到,有人说近视眼已成为人人重视的疾病,还有全国人大代表说近视的问题甚至严重到威胁到了国防安全,呼吁国家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大对近视防控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我们看到,《“十三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16—2020年)》指出,“到2020年,重点在儿童青少年中开展屈光不正的筛查与科学矫正,减少因未矫正屈光不正导致的视觉损伤。每个县均有合格的验光师提供验光服务。”这说明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社会民众,都无法不重视眼健康问题,也都在积极地寻找应对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但其中的难度也可想而知。而我们的“生活机制医学”却能为矛盾和问题提供理想的解决方案。

为了让前沿科学在更多地区落地生根,普惠于民众,王明昌奔波的步子从未停歇。他所到之处,常常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大家一方面想对“复健泰斗”的神奇科学一睹为快,另一方面又期待着解决现实中的疑难病例。对于大家的不同诉求,王明昌都认真对待,他幽默风趣的言谈,深入浅出的讲解,平易近人的行事作风,让人既敬重又备感亲切。

散光性弱视,是世界科学界亟待攻克的难题。王明昌通过大量数据支撑和临床实践观察发现,散光性弱视者,从出生就因不同屈率角膜投射到视网膜上两张图像不能融相在脑干,因而无法发展远视力景深记忆,终身无法看远。通过无侵入性医学方法,6天时间可在脑干重构终生远视力景深记忆,为科学解题创造了新的理论遵循和实践方案。

在各地眼科医生、复健师和懂得一些专业知识的群众所问到的问题中,“抑制眼轴成长”常被提及。对此,王明昌表示,眼轴是人类出生后,必要的视力发展、生活机制发展自然生理机制,一个人的正常轴生长生理机制是从出生后一直成长到20岁,就不会再继续成长。但是,人的眼轴有病毒感染、有生理对应,也有人工加工使眼轴停止成长的事实,由此可知,人的眼轴,可以依视力发展的需求,设计人工加工的抑制眼轴成长的方法,这也就是我们的生活机制医学。

“需要提示的是,当今眼科医师往往选择给远视儿童的眼睛配戴凸透镜,殊不知这会拉大双眼不等视,使高度近视和弱视随之而来,而且会使之提早老花,且戴凸镜无法凝视记忆,凸透镜还因为聚光的特性会在强烈的阳光下灼伤眼睛,这值得注意。”王明昌特意指出。

对于抑制眼轴成长,王明昌在课题研究中的方法是:在脑干修变生理机制行为。而这生理机制的修变,需要靠扳机点到靶点来达到目的。利用眼视觉做扳机点,来影响脑干生活与生命整合中心的靶点,来改变生活机制甚至影响生命机制,这是未来医学何以脑干科学是重点、是主轴之因。

针对目前大多数眼科在给儿童检查视力时,都采用检影或散瞳的方式进行验光,很多孩子被确诊为轴性近视,王明昌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准确的。而根据这样的检查结果将孩子近视的原因归结为看电视影响,也是不太科学的。王明昌认为,点散瞳剂、禁止看电视、戴凸透镜,都非常影响甚至破坏孩子视感觉的发展。“孩子在满八岁前,大量看电视有助于提升孩子色感,发展视感觉。因为人脑是特有的,和一般动物不同,孩子出生后要发展视感觉神经,八岁以内的儿童,看电视能有利于印迹色感,发展视感觉神经。当今的液晶显示器辐射效果已经很小,在孩子看电视时,电视画面的闪烁有助于提高孩子眼睛的敏感性,丰富的色彩对孩子色感神经的发育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看电视时眼球在动,晶体也在变化,对儿童视力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发展“生活机制医学”,需要人才的传承与弘扬,为此王明昌凝聚了一批“生活机制医学”终身研究工作者,他们与王明昌教授相识、相知,在共同价值观和使命、事业的融合中,紧紧地站在了工作的最前沿、社会的最前沿。

正如上海照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刘宗山医师所言,“我是201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王明昌教授所开创的‘生活机制医学’,通过不断地参加学习、论证、坐堂,并将王教授的这套科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功地解决了很多以往临床无法解决的问题,这让我坚定了跟随王教授推广‘生活机制医学’的决心,我将把传承这项最新医学当作一生的事业来做。”

今年,王明昌已经77岁了,这个年龄本该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时候,但为了那份责任和使命,他依然每天精神矍铄、不知疲倦地忙碌着。他曾说,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走向未来医学的,我们要把现有的优势医学理论融合起来,把优势人才联合起来,才能实现共同发展。我们不能以“生活机制医学”为满足,我们要以“未来医学”为满足。服务社会,助力“健康中国”,是我们永远的工作准则。

今年,王明昌在科学追求上又有“新动作”,将深度研究应用基于双眼远近可随意聚焦、集合自宜的“眼窝科技”,为青少年一代的清朗视界和无镜之扰筑梦。

晚清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的确,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没有对目标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没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不会有深切的感悟和超常的成就。

对王明昌教授来说,不论是做事还是做学问,他用行动诠释了价值,用作为赢得了人生境界的高远,用奉献托举起人格和灵魂的高尚。他无愧于时代和钟爱的事业。

(本文配图由上海照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2018-05-31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29283.htm 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