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 志
□ 王林强
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无穷的,古代有“四大发明”影响世界,今有“神舟”系列飞船成功走进太空之旅、“蛟龙号”刷新中国深潜载人纪录,“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梦想就这样何其壮哉地实现!还有,袁隆平研究出“超级水稻”、屠呦呦发明“青蒿素”等影响人类生活的里程碑事件,都不无宣告着科学改变世界的永恒定律。
在上海照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王明昌教授看来,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对科学研究工作者来说,肩上都有一份责任与使命,为国争光、为民造福,时刻不容懈怠。同时理应看到,科技要发展,既要发展强项,又要弥补短板,特别是那些共性的、棘手的、迫切需要的,更应该是亟待攻克的目标。
由王明昌积40年余年研究与实践开创的“基因应用复健科学”“生活机制医学”,阐明了脑神经记忆、学习和应用科学的动机与历史过程,突破了脑科学研究停留在实验室基础科学的现实,使之在作用于视力复健、视觉科学及涉及五官科神经受损等领域发挥出重要理论支撑与实践操作作用,为许许多多青少年、白领、企业家、文艺家、政府官员等不同阶层人士带来健康的福音。
如今,以上海照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总部和科技统筹中心,在河南、山东、陕西、新疆、四川等省区建立的战略合作联盟基地,运行体制规范顺畅,品牌影响深入人心,产生了良好的创新示范效应和社会效益,用实力和口碑赢得各界肯定和称赞。
实力缔造品牌的“光明使者”
来到位于上海市松江区茸兴路的上海照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门前悬挂着一幅赫然醒目的“眼视力与脑干神经联动科技研究中心”门牌,透露出浓厚的科技气息。室内,“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两列大字,展现着豪迈气魄和干事成事的信念。1000多平方米的办公面积,划分为研究实验区、教学区、康复训练区、新媒体演播区、展览区等,整洁、规范、精致,简约而不简单。
在这里,王明昌和其工作团队心怀弘扬前沿科学、为万众谋福祉之志,坚持顶层设计、科学统筹、精诚团结,不断延伸科学的内涵、意境和实操方式,向社会呈现出集科学理论与一线应用的“基因应用复健科学”“生活机制医学”。
在这里,王明昌秉承交流、共享的理念,广开科学研讨之门,与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展头脑风暴、智慧碰撞,从专业的深度和广度、研究方向及产业发展前景等,论学术、谋共识、融志向、共发展。
王明昌1941年生于台湾,是医学科班出身。他毕业于台北医学大学(其前身为台北医学院药学系),后获得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奖助学金,赴日本东京国立公众卫生学院环境卫生学科学习并毕业。留日归来,他曾任台北市药师公会理事长3年,在台北市政府卫生局从事药政工作5年。此外,他还从事企业管理顾问工作10多年。
1992年,王明昌在台北成立“来成视力复健研究中心”,从事人的视力问题的研究与临床,并创立了“基因应用复健科学”。2001年,他来到大陆寻找梦想,面向大陆传授视觉系统复健科技,发展事业,使科技造福于民众的梦想落地。
据了解,目前王明昌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眼科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学院眼科院士刘振灏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致力“异相医学”领域的研究。所谓异相医学,是生命机制医学和生活机制医学这两种不同界面的医学融合到一起,共同走向未来医学。未来医学又叫无侵入性医学,通过不手术、不打针、不吃药,就可以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新型医学。值得一提的是,生活机制医学可以走向生命机制医学,生命机制医学无法走向生活机制医学。人的生命体因生活而自变,反过来说可以因生活而康复,因此可以认为生活机制医学能够影响生命机制医学。
尽管“异相医学”是一个新的方向、新的医学手段,但王明昌充满了信心,有专家队伍的共同发力,有多种资源的可供依托和利用,所得出的科学理论就会越来越完善。
在上海照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一面墙壁上,有一段充满情怀的文字,记录了王明昌对研究和发展新科学的志向和期盼:“孕育多年,绵绵发展数十年的生活机制医学,是胚胎萌芽期,是诞生婴儿期,或是茁壮奋斗期,都是充满期盼……正确认知‘生活机制医学’的时代使命,才能正确认知健康需求的另一门不同根源的‘生活机制医学’的各种价值性;正确地认知当今临床医学,并非科技上、生理上、医学上唯一医学,才会有正确的医学观、健康的需求观、更正确的未来医学观……”
无私无畏攀登科研高峰
习近平主席有一句影响深远的话:“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诚然,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实际需求,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这就需要科技工作者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锐意改革,矢志创新,积极探索新思路、新道路、新模式,在人生价值坐标上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献力。
但是任谁也无法回避,创新是一项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倾情倾力地付出,这其中流过多少汗、多少泪,付出了怎样的时间和精力,恐怕只有当事人才能真正体会。王明昌在医学领域的研究,同样付出了太多太多,他信念坚定,心思睿智,知识结构丰富,勇于独立思考和实践检验,通过一系列创新手段和方法,把许多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毫无疑问,王明昌身上体现出知识分子、科学家无私无畏的攀登精神,为科学事业推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劲头。而这样的精神和情怀,正是构筑了科学的崇高、塑造了科学家的可贵。
让我们穿越时间隧道,回到王明昌青少年时期的“科技之恋”。
王明昌在小学时,就听老师讲过“随意肌不随意”的概念。中学时,他学到了“基因,祖先的遗传记忆”,因而懂得在马路上看到的外国人与我们是不同祖先。
后来,王明昌就带着这些概念和问题上台北医学院读书。当时学院的院长叫徐千田,是位著名的妇产科医师。有一次,他教学生荷尔蒙(激素)的课,有学生就举手发言:“院长,您说的我们听不太懂,可不可以在黑板上写一下?”“你们看看,我的双手是‘接生手’,没办法在黑板上写。”徐千田院长伸出僵直的双手这样告诉学生。这个场景深深印在了王明昌头脑中。
多年以后王明昌终于明白,当时是上世纪60年代,正是大脑皮质“基底神经节”开始真正萌芽研究的时候,所以院长才会把“肌僵直”当作“接生手”。后来,“基底神经节”的科学快速发展,“帕金森症,parkinson D。”(肌痉挛)有药可医。全世界医学界也开始把“随意肌与不随意肌”名词否定了,改用“锥体系统与锥体外系统”的神经机制理论。
王明昌认为,“随意肌的随意行为”是基因(祖先的记忆)所遗传下来人种必然的随意遗传,绝不是生理上神经机制理论可以取代的。也就是,我们认定随意肌是祖先遗传给我们的,延以世代,永久是随意,名称永不能改变。至于发生不随意,是“某一部分神经功能短暂受损”,这一症状,有康复的可能,更不需要把“随意肌与不随意肌”名词废弃或加以改造。
针对世界范围内研究的脑科学停留在实验室基础科学,无法跨入脑神经应用科学,王明昌在大学时就查遍了各类文献及发表的论文研究大脑。他发现大脑迄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前的活体研究结果是,人类大脑只用了5%~10%,90%的大脑均未被开发使用。二次大战后,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今后科学研究人脑,禁止用活体,之后的几十年间全世界科学没有研究大脑。
相关资料显示,脑科学被发达国家视为科研领域“皇冠上的明珠”。比如,美国在1989年就提出全国性的脑科学计划。2013年4月,美国又再次提出“脑计划” ,探索人类大脑工作机制、绘制脑活动全图、推动神经科学研究、针对目前无法治愈的大脑疾病开发新疗法。欧盟在1991年也出台“欧洲脑10年”计划。2013年1月,欧盟委员会宣布人脑工程入选“未来新兴旗舰技术项目”,并设立专项研发计划“人类大脑计划(HBP)”。日本在脑机研究方面也走在前面。1996年,日本制定为期20年的“脑科学时代”计划,计划每年投资1000亿日元,总投资达到2万亿日元。日本“脑计划”侧重于医学领域,主要是以狨猴大脑为模型加快对人类大脑疾病如老年性痴呆和精神分裂症的研究。
在国内,脑科学与认知科学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八大前沿科学问题之一;“中国脑计划”也于2013年获批准,从认识脑、保护脑和模拟脑三个方向全面启动。
从各个国家的动作来看,可以发现关于大脑的研究,是未来趋势。面对脑科学这一人类科学的高峰,谁能率先登顶,不但可以收获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更有望在科学创新上独领风骚。
王明昌指出,“二次世界大战发现的脑科学,已知是用来记忆、学习、思考、研究、发展与应用。实验室研究脑科学有局限性,脑的应用之路才是科学之道。”
王明昌在大学时期,就把大脑科学自行区分为研究“形而上的大脑智慧”应用于人文科学,及“形而下的大脑科学”应用于人类健康医学。因而在校时,就研究出大脑皮质的人文应用科学——人类大脑思想脉络有轨迹可循。
给眼睛多一份关爱 让心灵多一片晴空
□ 王林强
6月6日,是什么日子?——“全国爱眼日”。今天,当我们谈爱眼护眼、视力健康,比以往何时候都格外不轻松!
请收起所有的漠不关心、掉以轻心!或许你会说,我视力好得很,看什么都没有问题,视力问题与我何干?或许你会说,戴眼镜者人山人海,这是不是病的病,多我一个又如何?也或许你会说,实在想把眼镜摘掉,但又有什么靠谱的办法?认吧。然而现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许许多多的家长正为孩子的视力问题四处寻医、愁肠百结;有的人想参军、想当飞行员等,但视力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门槛,理想在现实面前遭遇“滑铁卢”;有的正被不良视力所长期困扰,给人生、事业和家庭蒙上了一层阴影。不仅如此,君不见现实中蔚为壮观的“眼镜侠”队伍,随处可见的如痴如醉的“低头族”、重度“网虫”,还有不正确姿势看书、熬夜、酗酒、抽烟等伤害眼睛的行为……抬头间,恍惚中,不是世界变得一片朦胧,而是我们常在有意无意中“过度消费”自己的眼睛了!
“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七成,小学生的近视率也接近40%,我国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而这个数据还在逐年攀升。”这是去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的数字。对此,我国多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实施科学教育,通过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
而在1996年,卫生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残联等12个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将爱眼日活动列为国家节日之一,确定每年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
有道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古人有许多描述眼睛的词句,比如:“明眸善睐”,“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目光如炬”等,女人的柔美、男人阳刚,尽显于此。然而,当鼻梁上悬挂了眼镜这个物件,那种原生态的美感多少要打点折扣了。
近年来,市场上雨后春笋般出现了许多视力复健机构,不少医疗机构也在视力防治上努力探索和实践,给人们带来了帮助和希望。毋庸置疑,市场是块“试金石”。当上海照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王明昌教授及其“基因应用复健科学”“生活机制医学”异军突起亮相于市场和科学界,以全新的理念和康复介入方式显示出独特性、优越性时,赢得了大量的拥趸。尤其是科学理论和实践呈现出的自然、无侵入性特点,真正让众多求助者如遇甘霖、如沐春风,打心眼里叫好!效果至上,体验第一,事实胜于雄辩。
王明昌开创新医学理论、新实践模式及成功经验,给人诸多启发。首先,科研方向的选择至关重要。作为一位研究工作者,如何立足个人的优势和强项,选择最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是识见、水平和格局的体现。王明昌研究的脑科学,是前沿科学,同时也是社会迫切需要的科学,他先见先行,创新引领价值和社会意义不言而喻。其次,科研是一项高风险活儿,或许投入了许多人力物力却是付诸东流,或许现实中这样那样的困难让人不战而降,也或许呕心沥血诞生出的技术和成果,并不怎么的高明,没有生命力和适用性。然而,王明昌在科研中克服了种种的困难和挑战,咬定青山,决不妥协,这样的攀登精神难能可贵,也刻画出科学家的纯粹品质。再次,饱含民生情怀才能创造更大价值。面对王明昌的科学成果,有的机构和利益集团或是意图高价收买,或是以拉拢方式单纯想尽快获得经济利益,但王明昌不为名缰利索所困,追求让真正的科学掌握在真正干事的人手中,真正为社会民众解除疾苦尽力尽责。如此的格调和抱负,又怎不是一种为国分忧、为民担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体现?
给眼睛多一份关爱,让心灵多一片晴空。我们相信科学的力量,尊重为科学而俯首躬耕的拓荒者。在面对视力健康如此严峻的局面下,惟其奋起,方能改革,和谐幸福,惟从平衡与创造中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