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从人菌“抢”房到菌助人富

黑龙江嘉荫县红光乡辽原村在空闲宅基地上统一建新区,空出平房当菌房,大力发展木耳产业,农民腰包鼓起来

□ 李凤双 管建涛 王 建

走进黑龙江省嘉荫县红光乡辽原村,映入眼帘的是笔直的水泥路、整齐的砖瓦房、宽大的菜园子……但推开房门一看,却能吓你一跳——屋里“住”着密密麻麻的木耳菌包,根本找不到人住的地方。一问才知,这里曾经发生人与菌“抢”房的故事,最终菌包占了上风,“住”上了宽敞的砖瓦房。

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的辽原村,411户农民长期以种植玉米、大豆、杂粮等作物为主,2000年前后开始发展黑木耳等特色产业。

“村民一直有自制菌种菌包的习惯,这样成本和风险低,外购菌包有出耳率低的情况。”辽原村党支部书记王景全说。

辽原村纬度较高,冬天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为保证菌种菌包发酵的适宜温度,农民就把菌包放到自己住的屋里培养。这样,人与菌包就开始“抢”住房。

“屋里最热乎的地方就是火炕,大伙就在炕上搭起架子,菌在上面,中间是人,下面是炕,人和菌混居。”王景全回忆说,当时有的炕上搭三层架子,人在炕上根本站不起来,上炕就得躺着。

村民不断扩大木耳生产,需要扩大菌包培养的地方,人与菌“抢”房现象加剧,村民一度“有房无屋住”,有的甚至成为“失房”农民。

当时,有的农民想建新房,当菌房用,但没有那么多宅基地;有的农民想直接建菌房,同样面临用地难题。

为了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困难,从长远推动农村发展,当地研究决定,在空闲宅基地上统一建新区,给农民盖楼房住,空出平房当菌房。

2011年,辽原村新区一期6栋楼房开工建设,当年就完工。2012年,二期开工建设,大部分农民陆续搬进了楼房。

2012年就搬进楼房的张振全,购买的是80多平方米的楼房。“当时政府每平方米补贴500元,我一平方米只用800元钱就住进了楼房。”张振全说,有的农民还买了门市房。

搬进楼房住后,原来的平房改建成菌房,增加菌包培养空间,昔日的农民生活区变成了农业生产区。

新华社记者走到一户改建的菌房前,没进门就闻到很浓的菌味。屋内看不出哪是厨房、哪是卧室,密密麻麻的菌包摆放在从屋地到屋顶的五六层隔断里。

木耳菌包和村里农民都有了自己的新“家”,辽原村的木耳产业也逐渐走上正轨。从地栽木耳到大棚吊袋,从普通木耳到富硒木耳,从富硒木耳到富硒作物,不断发展的木耳产业,鼓起了农民腰包。2017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219元,有的农民一年就赚二三十万元。

“辽原村的木耳产业和农民生活,已经从当初的人菌‘抢’房,变成了人住楼房、菌住平房,如今,菌助人富,人菌和谐共处。”红光乡乡长高禄泉说。

2018-05-28 李凤双 管建涛 王 建 黑龙江嘉荫县红光乡辽原村在空闲宅基地上统一建新区,空出平房当菌房,大力发展木耳产业,农民腰包鼓起来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28806.htm 1 从人菌“抢”房到菌助人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