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民生视窗

半岭无家变有家

—— 江西山区农妇陈运娇三年苦干改变命运的故事

□ 刘 菁 高皓亮 秦 宏

稻田蛙声,竹林人家,衔泥燕子绕梁。梁下的女人走上吊脚楼,拨通丈夫的电话报喜:“母蛙产卵了……”

让春燕衔泥争归,47岁的农家妇女陈运娇花了3年时间;让半岭从无家到有家,这个心愿在她心里已经埋藏了12年。

半岭是她丈夫的老家——江西瑞金市拔英乡邱坑村半岭村小组。父母去世、老屋坍塌,在深圳教书的丈夫因此黯然神伤,把微信名改成“半岭无家”。

“回乡下去,变无家为有家。”陈运娇暗下决心。2016年儿女考上大学后,在城里陪读的她背上背包,打道回“村”。

“那几年半岭多是往村外走的人,只有我往回走。回去,就是为了重整有家。”她说。

那时,回村的路并不好走。从市区坐1个多小时车到乡里,再走15公里路到村部,从村部到半岭还有3公里泥泞狭窄的山路。

那时,院里的杂草能直接烧饭,门窗都朽了,屋顶的瓦也没了,抬头能看见天上的云。

那时,山路只通到家对面的山脚,中间还隔着田。瘦小的陈运娇肩挑手拎,一趟趟走过田埂,把砖瓦运到屋前,和泥补墙,修好老屋,有了安身之所。

“房子修好了,没有产业住不长久。我这个年纪说年轻不年轻,说老也不老,还是可以干成点什么。”一如多数普通的村妇,陈运娇一张口就难为情,然而她脸上显露出的,恰是山里女人追逐梦想的羞赧:“养石蛙是我从小的梦想。”陈运娇告诉新华社记者。

养石蛙要挖塘。山路太窄,挖掘机开不进来,铁了心要干的陈运娇就用锄头挖;石蛙不能喂饲料,要种蔬菜……这些她都能咬牙应付。最难的是运料没有车不方便,她又决心学开车。年近五旬的农村妇女考驾照,这在驾校都成了新闻。

山里有些路段窄,会车、倒车困难,陈运娇车技不够精湛,下山前总要先问问村里哪家有车要上下山,以便错开山间会车。

一年过去,占地两亩的蛙场建好了。多次拜师学艺的她常半夜去看蛙,100多对种蛙、1000多只蛙苗在池里对唱。星天外,雨山前,听取蛙声一片。“再有两年就能产出,1斤能卖100多元。”

山间雨后,老屋前的油菜花引来了蜜蜂。陈运娇新开的网店里红菇、笋干、蜂蜜供不应求。她计划着给山货注册一个商标,就用“山乡竹海”四个字。

起初反对她一个人回到半岭的丈夫心疼她,周末一有时间就从深圳回来帮忙,“这么多的活,你一个女人哪做得了?”这个笑起来习惯抿嘴的女人比谁都清楚,丈夫比任何人都盼望半岭有家。

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为陈运娇铺设了逐梦大道。去年9月从圩镇到半岭的18公里山路贯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半岭一天比一天热闹了。

半年前,半岭通了网路。在一个周末,丈夫回家连上WIFI,把微信名从“半岭无家”改成了“半岭有家”。陈运娇笑了。

“不论走多远,他们都要回家。”一如梁上春燕,这个不再年轻的农村妇女用勤劳的双手和一股子韧劲和信心,终于变“无家”为“有家”。她最朴素的愿望就是让丈夫和孩子们的乡愁,有安放之所。

2018-05-24 刘菁 高皓亮 秦宏 —— 江西山区农妇陈运娇三年苦干改变命运的故事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28493.htm 1 半岭无家变有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