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视窗

中德合作新模式助力沈阳工业创新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交流研讨会”近日在沈阳举行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交流研讨会”现场

□ 本报记者 王 敏 文/图

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引进中德合作新模式,实现“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合作共赢新目标,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以下简称中德园)于5月19日在辽宁沈阳举行了“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交流研讨会”。

沈阳市市长姜有为在研讨会上指出,沈阳与德国很多城市都保持着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沈阳每年都举办的“德国企业沈阳行”活动已经成为中德两国政府和工商界的互信交流平台。德国是世界制造强国,也是“工业4.0”的发源地;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推进“中国制造2025”,沈阳作为工业重地,正积极响应政策,率先进行工业改革与创新。在此契机之下,中国与德国的交流探讨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

中德总商会主席、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中德科技园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松波认为,中德园离岸创新和招商引智中心的建立,为沈阳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外部动力。沈阳要充分利用在德国海德堡建立的中德科技大厦、中德高科技创新园、中德教育培训基地、诺贝尔奖中心等平台,把中国高科技开发区办到发达国家去;同时,聘请欧洲及世界顶尖人物建立研发中心,研究出顶尖科研成果,以解决中国科研、产业和教育发展“最后一步”问题;要积极响应中国政府“一带一路”倡议和地方政府欧洲行发展战略,让中国企业“走出去”,让德国企业“走进来”。

沈阳市政府副秘书长、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郭忠孝介绍说,宝马作为体现“德国工业4.0”概念的代表性企业,最近几年间在中德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投资建设了产能40万辆的全球最先进的整车工厂、产能60万台的欧洲以外最大的动力总成工厂、德国本土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2017年10月24日,除欧洲、美洲之外的宝马高压动力电池基地也落户于此。截至目前,中德园智能制造合作项目达100余个。德国SEW、德国纽卡特、德国莱茵工业机器人等项目已投产运营,智能制造产业聚集效应和优势凸显。

研讨会上,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长、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工业4.0之父、德国“智能服务世界”工作组联合主席孔翰宁就“德国工业4.0展望与挑战”进行主旨演讲,SAP副总裁胡安德介绍了“工业4.0下企业管理和协同化电子商务解决方案”,Daimler Chrysler公司外部事务和公共政策总监迈克尔·沃布斯阐述了“德国二元制教育经验及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总裁曲道奎讲述了“从机器人到智慧工厂到工业4.0”的发展变化,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以“i5模式引领智造未来”展示了中国机床产业的蝶变。与会专家还从更实际的层面探讨了沈阳智能制造发展的新思路。

记者了解到,作为两个制造业大国,中德双方致力将“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进行对接,中德企业致力在新一轮全球制造业的分工和竞争中发挥优势、抢占先机,寻求更多的创新合作点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两大战略成为促进中德产业合作的强大支撑。

2015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德园建设方案,中德园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国务院批复的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合作园区。中德园肩负着打造“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合作试验区的国家使命,不断引进中德合作新模式,探寻中德合作新路径。

2018-05-24 王敏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交流研讨会”近日在沈阳举行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28466.htm 1 中德合作新模式助力沈阳工业创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