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明 慧
“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在近日闭幕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实现美丽中国的两个阶段性目标,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进军号令。
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将“发展绿色金融”定位为推进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三五”规划更是提出未来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
而日前发布的《中国城市绿色金融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则明确指出了这一产业的巨大发展空间:为实现绿色经济发展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绿色金融产业在今后5年内每年至少需要2万亿元以上投资,其中社会资本投资比重将占到85%~90%,因此,发展创新的投融资机制有助于将私营部门的资金投向生态环保和污染防治的绿色产业。同时,适度补贴和试错机制的完善也有利于绿色金融的长远发展。
绿色金融助力城市发展
“2017年是我国城市绿色金融的元年,在金融体制改革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中关村新华新能源产业研究院院长胥和平日前在“中国城市绿色金融报告(2017)发布会暨首届中国城市绿色金融论坛”上表示。该论坛上发布的《报告》则是全球首份着眼于城市绿色金融落地的年度性报告,对于我国城市绿色金融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胥和平所说的“2017年是我国城市绿色金融的元年”指的是2017年6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5省区选择部分地方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支持地方发展绿色金融。2017年6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环保部、国家发改委等7部委联合印发各试验区的总体方案,明确了浙江省湖州市、衢州市,江西省赣江新区,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贵州省贵安新区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昌吉州、克拉玛依市共8个试验区作为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主要任务是培育发展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发展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融资渠道、夯实基础设施、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强化政策支持以及建立风险防范化解机制等,探索实践符合地方特色和实际需求的绿色金融体系机制。
5月18日,广东副省长欧阳卫民主持召开广东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指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获批以来,广东省认真对照总体方案制定实施细则,省市区各单位密切配合,积极健全配套政策、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在绿色项目认证、产融对接方面,探索形成了有益经验。
其实不仅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其他城市也不甘落后。深圳市政府近日发布《深圳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完成投资约1118亿元,系统集成废弃物综合利用、污水处理、生态修复、生物治疗、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施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治理、健康深圳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四大工程”。
成都市发改委近日公布《成都市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成都绿色经济发展的“九大产业形态”和“5+3”空间布局。比如“九大产业形态”就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绿色物流、绿色低碳第三方服务、绿色金融、城市静脉、森林康养产业。
金融机构探索绿色金融
根据2016年8月31日,人民银行等7部委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把绿色金融定义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近几年来,绿色金融概念越来越受到国内众多金融机构关注的焦点。
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日前发表了推动绿色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讲话,首次将绿色金融与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结合起来,将绿色金融从仅仅在供给端发力转变为供给端与需求端共同发力。各试点区逐渐形成了“两端、五体、一库”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在绿色金融供需两端搭建通道,共同推进。两端即供给端与需求端;五体即绿色金融标准认证体系、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绿色金融基础设施支持体系、绿色金融组织体系、绿色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一库即绿色项目库。其中,绿色金融项目库建设是绿色金融需求端建设的核心。
绿色发展也一直是北京银行重要的发展理念。2015年,北京银行制定的“五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绿色金融业务作为全行特色金融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点任务,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全行的经营管理之中,致力形成全行绿色发展的新格局。多年来,北京银行坚持贯彻落实国家绿色信贷政策,构建绿色信贷专业组织架构,在总行成立了绿色金融事业部,牵头推动全行的绿色信贷业务工作,在多个地区成立绿色金融支行,总分支联动、不断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市场营销、服务方案提供和体制机制建设。同时,北京银行不断聚焦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创新绿色金融发展模式,以绿色金融引领企业绿色转型。率先与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开展合作,成为国内较早开展节能减排贷款的银行。
绿色金融仍需培育
目前在部分省市的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已经出现了发展绿色金融的良好势头,尽管仍需进一步观察实效,但这些地区在绿色发展上的制度创新成果已经开始对外产生辐射,绿色发展的风暴已经开始酝酿,绿色发展的势头已经不可阻挡。
从规模上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已经走在国际前列,但我国城市绿色金融市场从起步走向成熟,还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培育。《报告》也建议,绿色金融工作应加大政府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产品的财政支持,建立对绿色产业信贷风险的保证和补偿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认为,我国绿色金融供给端在各种政策的激励下虽然已经获得很大发展,但整体看,绿色金融的供给还远远不能满足绿色金融的需求。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绿色金融团队的核算,2017年我国绿色金融新增资金需求为2.186万亿元,但当年我国新增绿色信贷仅为0.94万亿元。绿色信贷占绿色金融资金供给的90%以上,说明绿色金融供需之间年度资金缺口高达1万亿元以上。在这种强烈需求的推动下,可以预测,未来绿色金融供给端将会得到更多的政策激励和支持,以促进增大绿色金融供给,否则绿色金融资金缺口的累积额度会越来越大,严重制约绿色发展目标的实现。
2018年5月9日,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保尔森基金会组织召开的可持续发展年会上为如何增加绿色金融供给开出了三大“药方”:一是充分发挥金融市场支持绿色融资的功能,进一步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以及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稳步发展碳远期、碳基金等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二是夯实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统一,健全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出台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第三方评估。三是加强绿色融资方面的国际合作,在现有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加强绿色标准、绿色评级、绿色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合作。这些政策、方法和措施的落实,必然会推动绿色金融供给侧改革取得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