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曾 明
广西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北海高新区”)紧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和打造中国—东盟合作升级版巨大机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及北海重要讲话精神,紧跟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园区经济呈现出“速度快、质量好、结构优、后劲足”局面。2017年,北海高新区(含辐射区)完成工业总产值735亿元,完成进出口额达130亿元,实现税收9.5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增比均在10%以上,在参与评价的“146+1”国家高新区中综合排位88名,比2016年提升5名。
打造产业集群升级
北海高新区负责人介绍,北海高新区坚持开放式空间布局,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重要突破口,集聚创新资源,强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海洋特色产业领域,通过产业链招商、集群要素汇集、政策激励和引导等举措,集聚总部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科技服务机构、制造与服务一体化企业,培育发展一批海洋生物制品知名企业和生物保健品、生物制药骨干企业,初步形成北部湾地区海洋生物特色产业集群。
2017年以来,北海高新区修订完善《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奖励办法(暂行)》《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于促进服务业企业上规模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办法,积极构建园区发展政策支持体系。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推动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增资扩产,增加新项目。对上规模的、总部设在东部地区的龙头转移企业给予各方面的支持,鼓励投资商加大在园区的投资力度,扩大现有生产规模,升级生产线,引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投资设厂,取得了良好成效。园区部分海产企业积极谋求转型升级,主动融合“互联网+”,借助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创新商业模式,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促进转型发展。
形成协同创新服务体系
北海高新区持续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引进、培育、整合国家863计划产业化基地,博士后工作站,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孵化器、产权交易中心、投融资公司、担保公司等,形成协同创新的服务体系。
截至2017年底,北海高新区拥有各类创新创业服务机构近40家,高新技术企业33家,占全市的67.3%,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自治区级院士工作站1家,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4家,自治区级众创空间2家,国家级孵化器2家,新认定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科技服务从业人员1800多人,园区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此外,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积极探索利用市场机制提升孵化器孵化能力,通过自建、政企共建等多种方式建成了北海高新技术创业园、软件与信息产业孵化器、海洋生物产业孵化器、电子商务孵化器等多个综合性、专业性的孵化基地。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服务、鼓励创业、培育中小微企业,进一步推进园区产业集聚发展,并形成创新创业的示范辐射效应。
2017年,北海高新技术创新创业服务中心通过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成为全国35家创业孵化从业人员培训机构之一,也是广西唯一获得该资质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荣获自治区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称号,成功培育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孵化器新增孵化企业逾120家,软件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生物医药等创新产业不断集聚。
截至2017年底,北海高新区首期建设使用面积达7.5万平方米的银河产业城,成功引进企业190多家。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高新区积极支持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支持银河开关公司积极在俄罗斯和东南亚开拓市场,参与印尼、越南等国家电网改造,并在相关国家设立销售中心。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积极寻求与东盟国家合作,13家企业参加第十四届东博会“海水养殖”专业展览,赴马来西亚、越南开展海洋产业合作,初步达成共建中国-马来西亚贝类创新联合实验室等项目意向。积极参与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北海石基公司与新加坡Oracle合作,进一步搭建完善石基第三方支付和跨境支付平台,打造面向全国、辐射东盟及世界各地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进一步助力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