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每周证券

IPO“堰塞湖”明显缓解 未来可“即报即审”

□ 本报记者 田新元

最新数据显示,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321家,在审企业从1月的495家降至目前的284家。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快节奏、高标准的发审工作持续推进,IPO“堰塞湖”明显缓解。

分析人士表示,监管部门积极改革和完善发行上市制度,发审制度的严谨度和包容性同时提高,众多不合格公司被拒之门外,未撤回材料的企业整体质量较高,因此审核通过率上升。IPO“堰塞湖”逐步解决后,拟上市企业排队时间已经大大缩短,审核发行工作进入常态化,未来可能实现IPO“即报即审”。

“堰塞湖”现象逐渐消失

IPO排队企业从1月4日的501家到4月27日的323家,数量大幅减少,IPO“堰塞湖”现象大大消减。

令人担忧的“堰塞湖”为何一夜之间大大缓解?

业内人士分析,第一个原因是新申报企业数量大幅降低。截至5月4日,2018年全年仅17家企业申报IPO,4月仅3家企业递交申报稿,新申报企业数量相比去年大幅降低。

第二个原因是最近两个月IPO撤单现象频现。截至5月7日,今年以来终止审查的企业达157家,而去年全年终止审查的企业为149家。也就是说,今年仅4个多月的时间,终止审查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数量。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30日这一天,终止审查企业数量即达38家。

也有分析认为,“堰塞湖”缓解的根本原因在于IPO审核趋严。正是今年IPO审核新规让部分企业知难而退,很多企业净利润在新规下不满足审核底线,在难以过会的压力下,意图上市的企业不想申报,正在排队的企业只能撤回IPO申请。

证监会网站最新数据显示,截至5月4日,证监会按周公布主板、中小板、创业板首发申报企业共321家,其中上交所154家,深交所167家(中小板51家、创业板116家)。

5月3日,证监会官网更新了IPO审查信息,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321家,其中已过会29家,未过会292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284家,中止审查企业8家。

太平洋证券总裁助理、研究院院长魏涛表示,IPO发审制度趋于严格,一部分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主动退出,同时发行通道分流一部分企业。“堰塞湖”将逐步平稳过渡。

企业撤回申请数量增多

为何终止审查企业的数量会突然间大幅增加?

“2018年证监会加强了对公司的审核,从而导致企业撤回IPO申请的数量增多。另外,如果企业IPO被否,在3年之内就不能借壳上市,但是企业主动撤回IPO申请,那么企业就多了一个借壳上市的方式。”一位业内人士解释说。

中信建投首席策略分析师夏敏仁认为,今年以来,A股IPO从严审核态势不变,新股的审批、发行节奏和量级与去年同比有所放缓。终止审查数量增加,排队企业数量不断减少,A股月均终止审查的数量呈上升态势。

在即将上会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却要撤回IPO申请,说明企业自身有问题,如涉嫌包装上市等。

仙乐健康披露的最后一年净利润为7.25亿元,但是其扣非后净利润仅为8500万元。玛丝菲尔披露的最后一年净利润为7.05亿元,据了解,玛丝菲尔被曝出存在对单一品牌严重依赖、存货周转率偏低导致存货风险快速攀升、多家子公司亏损等问题。

近期,有媒体报道,今年IPO大检查已正式启动。与以往抽查不同的是,此次检查项目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连续3年净利润不超过1亿元。

“IPO再审的企业,是三年净利润合计没有1亿元且最后一年不足5000万元的企业,撤回申请或者接受现场检查。对于主板企业,上述标准则提高到3年1.5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需达到8000万元。”某投行人士表示。

数据显示,在撤回IPO申请的企业中,有74.8%的企业最后一年的净利润未达“隐形红线”。这些企业主动撤回可谓有自知之明。

经济学家宋清辉表示,无论上市隐形门槛提高是否为IPO撤单潮的直接原因,但撤单潮背后的根本原因却在于审核趋严。

企业终止审查后,又将“去哪儿”?业内人士分析,拟上市公司要么选择重新排队,要么选择其他途径,一般有借壳上市、挂牌新三板、境外上市等选择途径。

通过率有所回升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9日,今年以来证监会共审核100家企业的首发申请,其中48家获通过,38家被否决,6家暂缓表决,8家取消审核,IPO通过率(不包括取消审核的公司)为52.17%。

“IPO发审趋严,不少在审企业主动撤回材料,上会企业大幅减少。”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认为,未撤回材料的企业整体质量较高,因此最近3个月通过率有所回升。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负责人田利辉认为,经过上一阶段的从严发审,不少不合格企业主动退出,申请上市企业的排队时间明显缩短,排队企业数量显著下降。4月的IPO发审速度放缓,但审核通过率上升。

从今年以来的审核情况看,4月份的通过率的确比一季度有所提高。4月份15家企业上会接受审核(不包括取消审核但包括二次上会企业),10家获得通过、4家被否、1家暂缓表决,通过率为66.7%。而今年一季度,IPO审核通过率(不包括取消审核但包括二次上会企业)为46.4%。

“快节奏、高标准的发审工作持续推进,IPO排队家数逐步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于上市标准的认同,可能实现IPO‘即报即审’。”田利辉说,在当前IPO审核制度背景下,发审工作需要首先保证质量,防止企业“带病上市”。

证监会新股批文发放节奏也发生了变化。海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姜超表示,5月起,证监会每月新股核发由一批次增加为两批次。上市公司的供给增加,有利于打通股市与实体经济,降低企业债务率和融资成本,同时发展直接融资,促进经济转型。

企业过会速度也呈加快趋势。4月4日,备受关注的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过会,从2017年11月首次报送招股书到上会,宁德时代仅用了6个多月的时间。公司从预披露更新到上会仅仅用了24天,刷新了由富士康保持的最快过会记录。药明康德2017年7月预披露材料首次刊发,2018年2月公司更新预披露材料,3月27日IPO申请过会,从预披露更新到过会仅用了50天。

分析人士表示,从目前审核逻辑看,高标准、严要求是IPO审核的特征,优质企业排队效率正在提高。

2018-05-11 田新元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26659.htm 1 IPO“堰塞湖”明显缓解 未来可“即报即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