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成都锦江区基础教育实现“两转变”

教育质量从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教育均衡从注重资源配置均衡向重视质量发展均衡转变

□ 本报记者 王 进 何子蕊

2018年4月23~24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办,成都市锦江区政府承办的“2018年度实验区联席工作会议”在锦江区召开。会上,来自四川、重庆、山东、浙江、广东、河南、江苏等全国7个重点省市的200多位教育大咖共聚一堂,围绕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示范区”建设(简称示范区建设)展开交流互动,共话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据悉,此次大会上,成都市锦江区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及独特经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改革聚力

基础教育硕果累累

“作为成都市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窗口,锦江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立德树人,教育质量已从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教育均衡从资源配置均衡向质量发展均衡转变。”这是锦江区委副书记、区长王乾在2018年度实验区联席工作会议致辞中表示的。

锦江区教育局局长吴海乐说,今年2月,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锦江区荣获“全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称号,其创新做法和经验,也向中外媒体进行了书面发布。目前,锦江区不仅在全国率先建立区县级教育综合质量监测体系,荣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实验区改革“创新奖”,还在全国率先探索社区教育“8分钟学习圈”经验,并被教育部等9部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采纳。

此外,在全省率先试点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被教育部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向世界各国教育部长推荐;职业教育创新构建的“六步法·递进式”现代学徒制改革成果,被教育部列为优秀案例,由四川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全省推广;在义务段公办学校全面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的创新做法,被省教育厅写入文件全省推广;2017年底,四年一届的四川省政府第六届优秀教学成果评选结果发布,锦江区14项成果获奖,以5个一等奖的骄人战绩雄踞全省榜首……

创新驱动

形成“1345”工作体系

为何能取得如此成效?吴海乐说,合作共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示范区”是破解教育改革难题、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创新之举、效率之策、实惠之法。其中,在实践中坚持新发展理念和改革创新是锦江区认为最为重要的法宝。

据悉,2016年6月,锦江区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正式签约合作共建“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示范区”。两年来,锦江教育紧扣发展主题,以改革为抓手、以创新为动力,在实践中形成了独具锦江特色的“1345”工作体系和推进方法。

据介绍,“1”就是明确“一个目标”,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实验区建设的工作目标,全面建设“西部一流、国内领先”的教育强区。“3”是构建“三大机制”,即建设能真正落地的组织领导机制、工作推进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过程监督、绩优奖励、成果共享,做到整体联动、常态沟通、无缝对接、系统推进,全面激活教育改革内生动力。“4”即强化“四个结合”,将工作重点与年度主题相结合、整体推进与创新突破相结合、项目建设与师生成长相结合、实践总结与发展规划相结合,以规划的龙头性和权威性,保证实验区工作推进的科学性、针对性和连续性。“5”是协调“五种关系”,即注重处理好实验区与课程中心的关系、超前引领与系统提升的关系、学习先进与躬身实践的关系、中心指导与本地把脉的关系、实验成果与推广宣传等5个关系,全力确保示范区建设精准高效有力推进。

“1345”工作体系的构建,开启了锦江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新篇章。在试验区建设中,锦江教育系统涌现出了成都七中育才学校的课程改革创新、成都市盐道街小学的“信息适融”推进教育改革、成都市天涯石小学逸景分校的管理创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许多先进典型。

锦江区委相关负责人说,正是在教育部及省、市各级的高位引领和强力推动下,锦江区创新打出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多套组合拳,试验区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中高考成绩多年名列全市各区县第一,锦江区也因此而成为四川省和成都市名副其实的教育强区。

2018-05-02 王进 何子蕊 教育质量从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教育均衡从注重资源配置均衡向重视质量发展均衡转变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25286.htm 1 成都锦江区基础教育实现“两转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