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亚光
公众关注舌尖安全的话题不止一年了,但舌尖健康的话题似乎少有人提起。笔者这里说的舌尖健康,主要是指人吃什么才能让无病的身体保持下去,而不至于因日常饮食引起疾病。进一步说,当人身体阴阳有一点小偏时,能够通过正常饮食及时纠正,而不至于发展到生病。俗话说:人食五谷怎能无病?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只强调了人食五谷会生病的必然性,另一半即人通过均衡饮食消除疾病的重要性却省略了。某虽不才,揣测说这话的前人之所以省略这一方面不说,大概是此君并不懂得食疗。
前几年也有人讲过“把吃出来的疾病再吃回去”,并且还推荐了几种食物让人长期吃,结果不尽如人意是必然的。不是说他的基本理念不对,问题出在他仅强调几种食物并且长期化和普遍化。
中医讲:“药食同源”。此话很有道理。中医药发展史表明,很多中药本来就是人们当食物吃的,但后来发现人吃某种东西会产生一些充饥之外的效用,于是人们就把它当成了中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饮食知识,这些饮食知识很多又转化成了中医药知识,成为辉煌灿烂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好好继承这些智慧之果,并结合现实需求创新发展相关内容,不断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谈到这方面知识的继承,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本书,即孟诜著、张鼎增补的《食疗本草》。
资料显示,孟诜是唐朝汝州梁(河南临汝)人,享年93岁。他从小喜好医药方术,年长中进士,其时约在公元7世纪末。此后他先后出任凤阁舍人、台州司马、春官侍郎、侍读等。长安年中(公元701年~704年)为同州刺史,故人称他为孟同州。
孟诜生活的年代恰与唐代名医孙思邈有重合,公元674年,孟诜结识孙思邈,并以师礼事之,受到孙思邈的影响。据说孟诜熟谙当时的炼金术,705年,归隐伊阳之山,从事医药养生研究,到晚年记忆力和体力还像年轻人一样。他的养生名言是“善言莫离口,良药莫离手”。他曾著《补养方》3卷,后被张鼎(亦为唐朝人)增补,改称为《食疗本草》。
从敦煌石窟中发现的《食疗本草》残卷可以看出,张鼎增补后的《食疗本草》在每一药名下均用小字注出了药性(温、平、寒、冷),并载药效、禁忌和单方。也经常夹有药物形态、炮制、产地等相关知识。从现存资料来看,《食疗本草》是孟诜和张鼎二人各自食疗经验的集合,自问世即被历代医家重视,被视为唐代最著名的食疗专著。医药史上著名的《嘉佑本草》《本草拾遗》《医心方》《证类本草》等书,较多记载了《食疗本草》的内容。据唐朝《嘉佑本草》记载,《食疗本草》共有条文227条,涉及食物种类达260余种。北宋时期四川民间医药家唐慎微完成的《证类本草》,辑录引用《食疗本草》条目达176条。由于以上图书内容较为齐全,规模更加宏大,《食疗本草》原本反而失传。
到了现代,人们从敦煌莫高窟发现的《食疗本草》残卷中看到了其较高的价值。于是开始重新搜集整理,力求恢复其原本,经过艰苦的努力,众医家完成了辑录,成为现代版的《食疗本草》,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对于常人来说,健康的人可称为平人,也就是阴阳平衡的人。如果身体出现了偏性,可以用食物的偏性来矫正,让其重新恢复平衡。从中医学角度来说,人生病的原因大致有三种,即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内因指伤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外因指伤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不内外因指伤于五劳、外伤等。若从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来看,人体生病可就不仅是上面所列那些原因了。事实证明,大家也有体会,吃的不恰当人体也会生病。
这回该轮到《食疗本草》显神威了。《食疗本草》研究了“食性”“食宜”和“食忌”,教人明白日常生活中的蔬菜、瓜果、五谷、肉类等的温平寒冷特性,食物之间什么能够混搭,什么不能一起吃。如果你不懂这些知识,当你的身体已经给你报了寒湿警,你却不明就里,仍然大进寒凉食物,那你的身体只能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生病。前几年流行的黄瓜(即胡瓜)减肥,就是一个反面例子。如果你的身体给你报了湿热警,你仍然以热性食物为嗜好,那你最后难免进医院。前几年流行吃火锅,有热的朋友照吃不误,结果是不少年轻朋友竟也得了中风。
饮食无知害人的例子不胜枚举。再比如,常吃猪肉血易滞,多食虾米脑易昏等,一般人多不注意。而掌握食疗知识的人却可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自身或身边人已经出现的轻微状况,比如,某人腹中有寒,可以加工点艾叶吃,下焦有热可吃点马齿苋,肝胆有热可吃点蒲公英,明目可用决明子、菊花,肠燥可食荠菜,解毒可用绿豆、蜂蜜、甘草。还有一些知识挺有趣,比如:常食芡实身不老,多吃樱桃面色佳,过用大葱掉头发,小米养人,小油菜多害等。
如果一本书散佚近千年,人们还视如珍宝,重加整理,让其面世,因其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所以关心舌尖健康的诸君不可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