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民生视窗

北京医改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三级医院门急诊诊疗人次较上一年减少11.9%,一级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诊疗人次增长16.1%

□ 本报记者 任丽梅

“三级医院门急诊诊疗人次较上一年减少11.9%,一级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诊疗人次增长了16.1%,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量增加25%~30%左右;三级医院副主任、主任医师的门急诊人次分别减少9.7%和25.5%,平均住院日与上一年相比减少0.7天,患者看病找专家难的问题有所缓解。”这是北京市亮出的医改一年来成绩单。

2017年4月8日,北京市正式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在京所有医疗机构取消挂号费、诊疗费,取消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通过政策联动下的“平移”方式,推动医院利益格局调整和激励机制的改变。日前,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一周年的情况。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雷海潮表示,一年来,北京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成效明显,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和效率出现可喜变化,新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有效发挥作用,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成效明显

数据显示,改革一年来,北京市一级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诊疗人次累计达到近8000万人次,比上一年净增1200余万人次,增长了16.1%,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量增加25%~30%。与此同时,三级医院门急诊诊疗人次较上一年减少11.9%,医院副主任、主任医师的门急诊人次分别减少9.7%和25.5%。

雷海潮说,通过对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和不同层级专家医事服务费的分层定价和差异化医保报销政策,不仅促进了分级诊疗和院内层级就诊,也促进了医疗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目前,一些普通病、常见病逐步分流到基层机构,扭转了10多年来基层诊疗量下降或徘徊的局面,大医院人满为患的战时状态得到缓解。

北京市海淀区的监测数据显示,一年来,全区58家监测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同比基本持平,略有上升,但患者明显向基层下沉,其中二三级医院门(急)诊工作量降幅7.6%,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工作量上涨12.6%。

“患者选择专家就医行为更加理性,看专家难的问题有所缓解,有限的专家名医资源能更好地服务于危重急难患者,并延长了医患沟通交流时间。”雷海潮说,在分级诊疗逐步分流的同时,住院医疗服务更多向三级医院集中。一年来,北京三级医院出院量达320万人次,增长2.7%,三级医院的住院服务优势更加明显。平均住院日8.6天,与上一年相比减少0.7天,相当于过去4年~5年才能取得的改进幅度。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和效率出现的可喜变化,说明一、二、三级医疗机构功能的分化符合改革的导向和目的。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在北京二三级医院中对患者开展的独立调查显示,91.7%的患者支持医药分开综合改革,83.8%的患者对医疗收费持肯定态度,90%以上的患者满意就医状况。

新的补偿机制有效发挥作用

统计显示,北京市医药费用一年来仅增长5%左右,为2000年以来费用增幅的最低年份,已累计节省医药费用60多亿元。其中,药品阳光采购金额累计624亿元,节省药品费用55.1亿元,仅药品阳光采购一项措施就使得药价整体下降8.8%。通过改革,全市二三级医院药占比已从改革前的43%下降了9个百分点。

“药品加成的取消和医事服务费的设立,是北京医药分开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雷海潮介绍,新设立的医事服务费在改革启动后的第四周即置换原来的挂号费、诊疗费、药品加成收入。医疗机构收入在总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结构得以优化,含金量也有所提高。与改革前相比,医疗机构可支配收入总体上趋势良好。新的补偿机制有效支持了医疗机构平稳运行,公立医疗机构对药品收入依赖了60多年的旧补偿机制在首都已不复存在。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巡视员徐仁忠表示,综合医药分开改革后,北京市规范调整了435项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55项专项护理和新生儿诊疗护理都纳入报销。同时,规范了96个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较好地补偿了技术劳动的成本。总的算,设立的医事服务费在医保经费中增加9.6亿元,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调整也使医保费用增加13.2亿元,但就个人来说,减轻了6000万元的负担。

北京市海淀区的监测数据证实,虽然医疗机构药品加成取消,但58家监测医疗机构的医疗收入和可分配收入均有明显增加。其中,各机构医疗收入平均增幅17.6%,可分配收入平均增幅18%。机构收入结构明显改善,监测机构门(急)诊药占比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中草药收入在药品收入中的占比上升2.3个百分点。卫生材料支出得到有效控制,机构平均百元医疗收入中卫生材料支出降至23.4元。

服务质量提升与监管并重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今年将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协调推进医疗价格、人事薪酬、药品流通、医保支付改革,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下大力气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题。那么下一阶段北京医改的重点是什么?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素芳表示,今后将重点从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和机制改革两个方面加大力度。

“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的能力和质量,让百姓在社区能够看得了病、拿得了药。”李素芳表示,北京市将继续加大人才医疗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全科的医生的培养。既要引进一批紧缺的人才,也要定向培养乡村医生。今年将培养100名乡村医生,进一步充实基层医疗服务一线的力量。同时,进一步做实医联体,发挥好手拉手的作用,把大医院20%的专家号源留给社区作为转诊的需要,并鼓励大医院的医生到社区去出诊。

此外,在机制改革方面,北京市将加快完善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运行的机制。完善公立医院运行补偿的机制,推动建立公立医院机构公益性服务的种类和成本机制;完善财政补偿的政策,引导公立医院实施精细化的管理。同时,继续推进现在医院管理制度的建设,加强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强化医院成本控制机制,完善医院内部绩效分配的办法以及取消医疗机构医生收入与耗材、卫生材料使用,与化验、检验收入挂钩机制。继续深化三医联动的改革,继续推动医疗价格项目有升有降的调整。同时,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调整医疗服务机构的收入结构,提升服务价格,降低药品耗材化验的使用,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安全、医药费用以及大处方行为的监管。同时,加快推进各个医院药品耗材价格使用情况的信息公开,形成全行业多元化的长效监管机制。

2018-04-26 任丽梅 三级医院门急诊诊疗人次较上一年减少11.9%,一级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诊疗人次增长16.1%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24942.htm 1 北京医改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