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荣誉
□ 本报记者 曾 华
赤水市因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而名扬中外,是全国闻名的红色旅游胜地之一。该市旅游资源富集,生态环境良好,是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重峦叠嶂,神秘美丽的赤水河穿境而过,河岸古木参天,这里风光宜人,景色秀丽,每年吸引大量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生态旅游 经济发展新引擎
“赤水生态旅游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谈到赤水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赤水全域旅游时,赤水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袁中海表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不是生态移民局一家的事情,更是全市各个部门之间通力配合的事情。”
据介绍,赤水市旅游资源丰富,有享誉中外的赤水大瀑布、燕子岩、四洞沟、竹海、佛光岩等5个4A级旅游景区。旅游产业已经成为赤水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目前,赤水建有西南地区最大的游客接待中心和省内一流的“智慧旅游”系统,推出的大瀑布观光电梯、竹海滑道、赤水绿道、低空飞行、四渡赤水VR战争体验等旅游体验项目。
自从入围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后,赤水市的创建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据了解,赤水市生态移民局首先出台了全域旅游发展意见。其次按照《赤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贵州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竹海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的实施,有效保护了赤水生态环境。
采访中,赤水市发展和改革局的领导说,赤水市作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全国唯一县级试点,这是上级部门对我们工作的认可。近年来,赤水市在全省率先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工作、碳排放权试点工作、划定三条红线工作(自然资源利用红线划定、环境质量安全红线划定和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林权抵押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线上放贷业务等先行先试工作;赤水河流域实现全面禁渔10年,赤水河流域(赤水段)渔民转产转业效果明显。
谈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预定在“十三五”期间完成时,袁中海说:“赤水市市委书记和市长十分重视全域旅游发展,对景区规划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书记和市长多次亲临赤水大瀑布、燕子岩、四洞沟、竹海、佛光岩等5个4A级旅游景区进行调研,明确提出这5个4A级旅游景区要向5A级冲刺。”他们在批示中指出:赤水市生态旅游必须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聚焦贵州赤水经济开发区主战场,着力打造竹木加工、特色轻工、新医药大健康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大力实施“十百千”工程(10万亩金钗石斛、100万亩标准化竹林、1000万羽乌骨鸡),打造“石上种药、山上栽竹、林下养鸡”的立体循环生态农业基地。目前,赤水市已建成标准厂房80万平方米,生活配套设施25万平方米、园区主干道28公里、污水处理厂2座,完善了园区废弃物和污染物集中处理体系。
着力构建产业集群,以竹、浆、纸为抓手,形成了竹浆造纸、竹木建材、竹木家具为主的竹木产业集群,集聚了竹加工企业42家。培育壮大特色轻工业,结合资源优势,培育以晒醋、特色食品、旅游商品生产、特色酿造等为重点的特色轻工业,集聚企业55家。
全面推进新医药大健康和电子信息与装备制造业,集聚了以金钗石斛精深加工为主的新医药大健康产业企业24家、以富林电子为主的电子信息企业12家,企业年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启动建设金睿(赤水)高新技术产业园,快速推进30万吨生活原纸和纸制品(一期)、云泰家具园(一期)、金钗石斛精深加工、增效天然气液化工厂装置(一期)工程等一批引领性项目。赤天化纸业、新锦竹木等传统优势产业相继完成技改,竹韵等精深加工企业建成投产,竹木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红赤水、黔老翁等特色轻工企业茁壮成长;永斛源、斛满堂等新医药大健康企业做优做强;祺瑞电子、富林电子等13家电子信息企业相继落户赤水,工业发展动能加快集聚。
全景赤水 处处是风景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赤水旖旎的山水风光。这些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赤水发展旅游的珍贵资源,也为赤水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广阔空间。为百姓谋福祉,让旅游为赤水人民富起来。袁中海表示,“全景赤水·全域旅游是赤水市的发展理念。”根据赤水市委、市政府的规划,两年来全市新栽种金钗石斛1.6万亩,累计达7.9万亩,出栏以乌骨鸡为主的家禽1310万羽,培育商品竹林20万亩,全市竹林面积达131万亩,建成山地生态鱼基地2000亩,巩固蔬菜基地4000亩。初步形成了山地休闲度假旅游、乡村度假旅游、工业观光旅游等多业态竞相绽放的大旅游格局。
“我们总体规划还是以大瀑布为主,以大瀑布带动全市的创建工作,串点成线,点线结合。”袁中海介绍说,全域旅游“处处是风景,人人是形象”。目前,赤水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已建成城市主次干道13条约50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9平方公里,形成承载20万人的城市构架,城市绿地率达38.7%;赤水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要求,以绿色小镇带动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打造官渡、旺隆等“六型”示范小城镇和天台凤凰、复兴张家湾等6个美丽乡村示范点,精心演绎了城乡统筹发展二重唱,这些景点的配套设施,目前正在逐步完善。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16年,赤水市接待游客突破1200万人次,增长71.3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5亿元,增长80.04%;2017年1月~8月,接待游客1220万人次,同比增长40.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0亿元,同比增长41.5%。赤水旅游正从山水风光游向休闲体验游转变,成为全国首批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品牌推广 拉动赤水旅游
说到赤水,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瀑布,但实际上,燕子岩、四洞沟、竹海、佛光岩同样也是优质的旅游资源。近年来,赤水市在旅游品牌打造方面狠下苦功,赤水旅游在省内外的名气越来越响。
“这几年,赤水市委、市政府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旅游品牌打造必须依靠自身实力,首先要有完备的基础设施,比如道路由政府投资,里面的建设由景区自己投资,同时我们也在加大宣传力度。当地主流媒体《贵州日报》对赤水的旅游发展做了充分宣传。哪怕游客驾车在高速公路上也能清楚看到赤水旅游标识标牌信息。”袁中海如此介绍。
去年,贵阳到重庆的高铁线路已开通,进入高铁时代的旅游,无疑将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袁中海兴奋地表示:“高铁对旅游市场的拉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贵阳到遵义的高铁通车,游客到赤水只要1小时,这对我们赤水是一大利好。”
生态保护 实现绿色崛起
近几年,赤水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战略,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绿色城镇化、旅游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四个轮子”一起转,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赤水的竹乡乌骨鸡、金钗石斛、赤水晒醋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信天牌金钗石斛茶片、竹乡乌骨鸡纷纷跻身贵州生态农业100张优强品牌名片行列,月亮湖生态鱼获评中国长寿之乡养生(老)名优产品。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赤水市荣获“贵州省森林城市”称号,并成为全省唯一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接受授牌的县(市),顺利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市”和“全国卫生城市”,被命名为“中国长寿之乡”,赤水先后荣获“中国绿色生态金钗石斛之乡”“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称号。
据资料显示,如今,赤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7%,经济发展综合测评在全省22个县域经济第一方阵县(市)中排名第5位。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2016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论坛,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顺利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市”,被评为“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复兴凯旋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历届政府的“生态接力”,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了金山银山,赤水“守牢两条底线、实现绿色崛起”的做法得到了中央和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生态保护岂止一朝一夕。”说到下一步打算时,袁中海说,在引进工业企业上,赤水市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的项目,对“两高一资”项目,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区产生重大影响、群众反映强烈的项目,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采取过硬措施,加强环境监管,突出环保部门的“第一审批权限”和“第一审批责任”,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因地制宜做好古镇保护开发、生态设施建设、生态产业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和农村人居环境改造,大幅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
(本版配图除署名外均由刘荣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