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驿昉
能源+区块链在能源价值链的多个环节都可以发挥作用。一方面,区块链技术服务于能源资产的生产开发,因为无论对于能源资产的资产证券化,还是对于绿色能源的碳资产开发,都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资产登记、溯源、流转,既可以大幅提升效率,同时又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在能源消费端,电动汽车的充放电、分布式能源的就近交易也可以通过区块链底层技术来开发相关应用。此外,区块链技术在储能、需求侧相应、LNG方面的探索应用的进展也较为积极。
目前,全球范围内涌现出了许多能源+区块链的应用。澳大利亚的Power Ledger项目试图构建去中心化的能源交易平台,鼓励更多人进行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把能源输送进入网络,并获得公平的回报。在中国,成立于2016年的能源区块链实验室是我国最早一家专注于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能源资产数字化和推进绿色金融服务的科技企业,目前涉及的三大类应用场景包括资产证券化(ABS)、碳资产开发(CCER)、绿色消费社区(GC)。
毫无疑问,区块链当前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能源行业,但需要指出的是,区块链绝不是万能的。在不断有区块链项目出现的同时,也不断有区块链项目倒下。集中式的能源生产企业比去中心化的生产者具有更低的边际生产成本,再加上电力本身是同质化的产品,难以通过品牌、营销等手段实现产品的差别化。因此,尽管从概念层面来说区块链与“隔墙售电”有先天的契合属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消费者可能并不买账。例如,纽约布鲁克林区的LO3 Energy项目——一项基于区块链技术开发的局域能源交易系统,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因为只要电网的价格和安全性能够保持稳定,普通消费者就仍会倾向于将传统电网企业作为其交易对手方。
总之,能源与区块链技术的结合是一种有益的创新性尝试,前期在发掘应用场景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试错成本,我们在看待能源区块链这一新生事物时应保持积极探索的态度,既不能盲目排斥,也不应该盲目乐观。
(作者系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