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打造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郑开科创走廊

河南省以集聚创新创业要素为核心,以大运河文化为特色,以宜居宜业生态环境为支撑,吸引大数据产业、文创产业和高端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带动中原城市群发展

□ 本报记者 郭冠军

□ 宋晓霞

“启动郑东新区白沙科学谷规划建设、启动开封运粮湖引智产业园规划建设、启动其他重点园区规划布局、启动汴河(万胜)小镇规划建设……”

近日,记者从河南省发改委获悉,在2018年郑开科创走廊建设的工作清单上,这些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实施中。郑开科创走廊正将成为引领郑州大都市和河南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成为带动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据了解,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河南省委、省政府就“创新驱动”,提出建设郑开科创走廊的战略构想,充分发挥龙子湖智慧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核心区辐射带动功能,以集聚创新创业要素为核心,以大运河文化为特色,以宜居宜业生态环境为支撑,吸引大数据产业、文创产业和高端创新资源要素集聚,打造国内最具活力、凝聚力和竞争力的郑开科创走廊。

栽好梧桐引凤凰

郑开科创走廊“一廊、一镇、五园”是河南省科技资源最密集、交通条件最突出、文化创新结合最紧密的区域,也是中西部地区最具增长潜力的区域之一。

科教人才资源丰富。科创走廊内拥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两所全国“双一流”高校和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等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以及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郑东新区白沙职教园区、开封市职教园区等多个高等教育园区,入驻高校近40所。

产业生态较为完善。科创走廊南临郑开产业带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西抵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北接沿黄河生态文化带、东至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科创走廊及其周边区域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为科创走廊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促进“三链合一”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大运河文化底蕴深厚。隋唐大运河古汴河故道连接郑州、开封两大古都,贾鲁河、运粮河历史形态保存良好;中牟县境内万胜古镇乃古汴河漕运必经之地,隋、唐、宋时期店铺林立、商业兴旺;汴河故道东西两侧延伸所及的朱仙镇和古荥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均是我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区域。

生态环境绿色宜居。郑开科创走廊北部紧邻沿黄河生态文化带,是中原城市群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为走廊建设提供了天然的生态屏障;科创走廊内部虽以平原为主,但很多湖泊水体与农田、湿地、林地、绿地等共同构成了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

优势叠加促产业融合发展

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百里创新长廊”和“百里运河文化带”,河南省委、省政府精准布局,助力大数据产业和文化产业等融合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协同建设、开放共享。加快龙子湖智慧岛、基金岛、双创岛、人才岛“四岛合一”建设,提升白沙科学谷大数据产业配套功能,进一步完善“人才+金融+平台+研发”的大数据产业生态系统,加快吸引大数据领军企业、领军人才和专业团队集聚,打造全国一流的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和高端要素聚集中心。

加快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大力吸引高水平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和创新型企业集聚,完善从源头创新、技术转移转化到高技术产业的创新链,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加快国家和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创建。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四级联动的创新创业平台载体网络,为小微科创企业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成长空间,支持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打造全国创业创新先行区。

依托大运河古汴河疏浚工程建设,挖掘梳理隋唐宋盛世文化和明清文化历史文脉,建设汴河(万胜)小镇等传承展示载体,推进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产业加快发展,以文化、生态吸引创新人才和要素集聚,打造全国集中展示运河文明、文化创新融合发展的典范。

2018-04-20 郭冠军 宋晓霞 河南省以集聚创新创业要素为核心,以大运河文化为特色,以宜居宜业生态环境为支撑,吸引大数据产业、文创产业和高端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带动中原城市群发展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24414.htm 1 打造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郑开科创走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