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视窗

为闽北建盏寻找一条光明大道

——浅谈建盏文化产业发展

□ 化 涂 马景毅

提起武夷山,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当地的茶和盏。茶文化中的茶道,不仅仅是采茶、制茶、品茶,还包括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甚至点茶、斗茶等习惯和礼仪。而形似漏斗,色有斑斓的建盏,就是最佳的“斗茶”用具之一,自古就有“瓷坛明珠”的美誉。在茶文化中,建盏就是一朵绚烂的奇葩。

建盏的历史人文

建窑,即建州窑,宋代名窑之一,亦称“建安窑”“乌泥窑”。地处闽北的水吉窑、茶洋窑、遇林亭窑三处窑址统称建窑系。建窑建盏创烧于晚唐,繁荣于两宋,衰落于元末。

建窑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因建窑瓷皆仰烧,釉水下垂,成品口缘釉色浅。又因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呈纤细毫纹;流速稍慢则粗,就呈兔毫之状,如兔毛,称“兔毫盏”。建盏的釉色品类众多,也有烧成“鹧鸪斑”“银星斑”,还有乌金(绀黑)釉、油滴釉、曜变、杂色釉、描金等,别致美观。

宋代建盏的出现,反映了宋代茶文化对茶具要求的巨大提升。流行于宋代的斗茶文化艺术,是驱动建窑发展的根本原因,建盏的推崇与斗茶背景息息相关。在当时不仅仅有精通茶艺的徽宗皇帝赵佶亲自撰写《大观茶论》推广建盏,更有众多文人巨匠留下传颂千年的佳词名句。

《宫词》中所赞誉的是:“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想要煮出一盏香茶,自然离不开建盏的衬托。范仲淹在斗茶中写下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一诗曰:“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无论是黄金的飞扬还是绿色的尘沫,带出的都是如诗如画一般的意境。搭配上建盏不一样的纹路与花样,把诗人潇洒肆意的精神境界描摹出来。书画大家黄庭坚所写下的:“兔盏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直接点出了建盏的与众不同,在流水映月与建盏之间,相互交错,特色非凡。

一盏一世界,斑斓的斑纹也带着层层叠叠的美感,带出了建盏的身影,建盏也折射出文人墨客的人文情怀。无论是诗句还是建盏,都是人的心情承载。

建盏的艺术审美

从文化艺术方面看,两宋时期却是人文文化鼎盛时期,也是建窑建盏发展的顶峰时期。

凭借着釉面的独特,在烧制的过程中能产生不同的纹理、色彩,层层叠叠地呈现出兔毫状的密集细腻、油滴状的随意自然、曜变状的个性彰显,在温润晶莹中,又带有瑰丽悦目的艺术风采。建盏是我国最典型的具有中国民族风采和浓郁的东方艺术特色的完美结合的精美瓷器。

同样的原料,在不同的窑炉,不同的窑位,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湿度,烧出的建盏,花纹类型,纹样釉色全然不同。建盏艺术就是在追求不变中的万变,是在窑火中练就生成最佳的影像。是在窑中作画,追寻神变。所以,茶界称它是“唯一为茶而诞生的茶器”,陶瓷界称它为“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是真正的、纯粹的陶瓷艺术。

建盏的保护传承

两宋时期,建窑最长的龙窑达135.6米。依山而建,堪称世界之最。有学者研究称一窑可达10万件。可见当时装窑是何等繁忙热闹,出窑又是何等壮观。时至今日,放眼窑址上堆积如山的废弃匣钵和建盏碎片,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窑窑火是多么的旺盛。

所以,建盏在宋代的“火”是必然的。而且宋代斗茶传入日本后,其轰烈程度不亚于中国,属于上流社会娱乐活动的贵族文化。建盏成为“书院茶道”指定的唯一名贵茶碗,供人们鉴赏和收藏使用。其实建盏的兴衰也可以这么说:“成也点茶,败也点茶。”

南宋后期,国势一蹶不振,“斗茶”之风逐渐减弱,再加之建安地区连年民变,百业俱废,建盏不再成为贡器;自元代后人们饮茶风俗从碾茶膏、茶饼注入沸水饮用改为直接饮用清茶、奶茶,使昔日备受青睐的建盏茶具不能适应社会需求而风光不再。而且,不仅仅当时建盏的实用价值被“丢弃”,连当时的审美都改变了,觉得建盏通体乌黑,十分“不讨喜”。地处建阳水吉的建窑炉火渐渐熄灭,烧制工艺慢慢失传,盛极一时的建盏就此陨落了,造成建盏文化近800年的历史断层。

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建盏工艺才逐步得到恢复。1979年9月,由中央工艺美院、福建省科委、省轻工所和建阳瓷厂等部门和单位组成攻关小组,进行仿古建盏实验,经过近两年的反复实验,终于在1981年3月第一次向社会公布了仿宋兔毫盏的样品,并获得了有关人士的好评。1981年5月福建省科委邀请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轻工部陶瓷所、外交部总务司、上海博物馆、上海硅酸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对仿建产品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仿宋兔毫盏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无论是釉色、纹理还是胎骨、造型都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水平。此后,建盏工艺才得到恢复并走向市场。

建盏的产业现状

由于近两年国内外古玩市场对古建盏需求增多,日本游客慕名到建阳淘宝,当地村民受利益驱使,对水吉镇渡船头至后井村段尚未开发的建盏陶片进行非法开采,已有投机商开始大量收购古建盏陶片、匣钵、垫饼等系列古物,严重破坏了建窑遗址。

视察建盏窑址后,我们一行在水吉村走访了几家做盏的小作坊,有电动炼泥机、搅拌机、储泥池、制作模具等,大部分工艺制作粗糙,也有用水拉坯制,釉水制作都是凭经验自己试制。产品烧窑用电窑和气化窑,现也有小柴窑。

我们后来又去了芦坪坝等地,如孙福昆、叶礼旺、叶礼忠、三和堂、蔡炳盛、白丁瓷坊等工作室,了解其建盏工艺以及销售市场等情况,综合考量后,归纳为以下几点。

小作坊粗放式的经营模式,缺乏技术投入,创新能力不足;受资金、技术、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矿釉技术未建数据库;从业人员文化水准偏低,人才储备不足,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资金扶持力度不佳;技术交流单一;行业人员艺术鉴赏能力短缺。

建盏的发展策略

2013年建阳成立建盏协会,央视寻宝栏目走进建阳,建盏烧制技艺传承人诸多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第七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获“中华工艺精品奖最佳传承奖”2件,“中华工艺精品奖银奖”1件,“中华工艺优秀作品奖”金奖7件。建盏一条街初现规模。这些年政府重视其产业发展,成绩斐然,但是随着时代飞速发展,内外环境在不断变化,已不能够满足于现状。如何应对?特建议如下。

创建一个国家层面的建盏文化研究机构,组织协调引导扶持建盏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

联合高校研究院等,进行各种技术交流,重视支持理论研究项目。

建立多种民间投资方式,组建“建盏产业联盟基金会”,充分吸纳“文化基金”壮大其产业队伍。

组建《工艺师工作室联盟》,由品牌管理专家进行协调交流研发,同时对外展览传播。如筹备《国际建盏与茶文化艺术节》、国际陶瓷之旅、建盏与书法交流活动、建盏工艺师与摄影师联展、建盏外延文化创意等系列。

政府组织系列“釉矿资源保护”的宣传引导,联合组织中小学组建“社会公益”文艺活动,教育引导中小学生为建盏文化发展出力。

通过协会团队定期组织开展文化技能培训,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专业讲座。

挖掘引进尖端人才加入其队伍,建议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制订《人才计划》。

日本对建盏情有独钟,中日建盏文化可以进行交流。也可在港台地区研讨建盏文化产业,联合发展,共同进步。

利用好电子信息,建立《釉料数据库》。试借工业设计之灵感,将建盏文化向纵深发展,用3D打印技术,将土和光及美的思路发挥到极致。

提议将建盏文化产业延伸到别的领域,打破常规,创意设计,畅想黑釉曜变艺术品走向世界,如陶艺类建盏、艺术雕塑等。

发展是方向和前提,保护是重要的辅助手段。在探索闽北建盏的发展道路中,必须认清现状,以“开发中的保护”为原则,注重建盏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和主题时代性,在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促进城市文化建设和国内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作积极努力,为发展闽北建盏寻找一条光明大道。

总之,建阳的建盏文化产业将会迎来更完美的春天。

2018-04-13 化 涂 马景毅 ——浅谈建盏文化产业发展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23519.htm 1 为闽北建盏寻找一条光明大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