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视窗

“小茶叶”蝶变“大茶业” 贫困村奔向小康路

湖南常宁市塔山瑶族乡狮园村大力发展茶产业带动村民致富

□ 本报记者 王晓辉

□ 吕小宝 郭 华 尹维龙

沿着蜿蜒的公路盘旋而上,烟雾缭绕的大山深处,连片的茶林若隐若现。清明节前,正是春茶采摘的大好时节,记者走进湖南省常宁市塔山瑶族乡狮园村,但见上万亩茶园绿意浓浓,农户们正在抓紧采摘春茶,一片忙碌的景象。

“现在只要到茶园来,就不愁挣不到钱。”狮园村下雷组村民雷文凤脸上乐开了花。每天早上7点多,她来到茶园采摘春茶,摘好的茶叶由村里合作社按30元/斤的价格统一收购,一个上午下来,就有近200元的收入。雷文凤不但自家种植了好几亩茶叶,还盖了白墙黑瓦的新房,并在常宁市城区买了房子。说起村里发展茶叶给自家带来的变化,雷文凤心里比喝蜜还甜。

过去,雷文凤与生活在狮园村的多数村民一样住着破房,走着泥巴路,祖祖辈辈几代人都是守着荒山过苦日子。短短两三年,她与大部分村民都盖起了白墙黑瓦的新房。村里也有了干净整洁的通村、通组、通户公路,整个村寨在群山环抱中绿意盎然,犹如一幅山水田园画令人向往。是什么改变着狮园村贫困落后的面貌?正是从一片茶叶开始。

狮园村山多耕地少,交通闭塞,曾是十里八乡知名的贫困村。但这里的村民却与茶有着不解的情缘,村里种茶、制茶、喝茶的历史悠久。然而,由于缺乏资金、技术,茶叶生产规模小、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村里的山成了荒山,田地长满了一人多高的杂草。

多年来,塔山瑶族乡党委、政府为改变狮园村贫困落后的面貌,深入分析研究,认为该村有得天独厚的高山气候,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足、土质肥沃的气候环境,为发展茶产业提供了巨大潜力和有利条件。

如何将种植茶叶的效益放大?如何带动村民增加收入?这些都考验着当地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搭上国家脱贫攻坚的政策“快车”,塔山瑶族乡与常宁市农业、林业、财政等相关部门积极对接协调,争取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对茶园统一规划,高标准改造山林、土地、农田,完善生产路和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常宁市茶叶办积极协调帮助茶企解决土地流转丈量、茶园规划、种茶技术、茶叶加工生产等问题,为企业和农户排忧解难;狮园村两委围绕“村民为主体、基地为依托、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宗旨,流转土地种茶、成立合作社、邀请村民入股,极大调动了村民种茶的积极性。

狮园村村主任何万先告诉记者,狮园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346户1486人,2014年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1户383人。自大规模发展茶产业以来,该村如今只剩下61户贫困户共195人。目前,村里种有15,000亩茶叶,成立了天堂塔山、琴瑶等3家合作社,从种茶、采茶、加工制作到市场销售,整个产业链建立了一套监督机制,通过建设绿色、生态茶园模式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带动村民种植茶叶,打响了“塔山山岚”茶品牌,使茶业成为撬动村民致富的“杠杆”。

如今,“茶”在狮园村人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茶”与这里的村民告别贫困实现了有效“嫁接”,村里的茶产业一头连着企业和合作社,一头连着种植户;一头连着村民,一头连着市场,正生动演绎着农业产业化的“接二连三”。

2018-04-12 王晓辉 吕小宝 郭 华 尹维龙 湖南常宁市塔山瑶族乡狮园村大力发展茶产业带动村民致富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23377.htm 1 “小茶叶”蝶变“大茶业” 贫困村奔向小康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