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 建 苏晓洲
4月初的潇湘大地,春风已吹盛了繁花。在“中国动力谷”湖南株洲田心工业园内,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冯江华每天早早地就和科研团队一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年复一年,冯江华不改初心,坚守在轨道交通大功率变频传动技术科研前沿,带领团队走进一个个“研究无人区”,不断打破西方国家技术垄断,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成为国家的“战略性资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7年12月,“一种三电平双模式空间矢量过调制方法及其系统”专利,因其作为轨道交通装备最关键的基础技术,在攻克既有电网超高密度行车、复杂路况重载牵引、电机振动噪声等世界难题中的决定性贡献,摘得2017年度“中国专利金奖”。
“过去,轨道交通牵引传动控制技术仅被国外少数企业所掌握,历次技术引进均拒绝转让。而满足我国高铁世界最高速度、最大密度运营要求的牵引系统高性能脉宽调制及控制技术,更是国内的研究无人区。”专利主要研发者冯江华说。
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和挑战,10多年前,冯江华带领技术团队走上自主研发之路,决心打破国外垄断。为采集列车复杂、多变的运行工况数据,他带领团队奔赴全国数十个路局、动车段调研,在兰州、西宁等地区冒着风沙跟车添乘、测量……
在夜以继日的文献查阅和长期反复的试验论证后,冯江华团队创造性地拿出了复杂时变大系统建模及其镇定、全局最优磁链轨迹跟踪控制、参数在线辨识及自适应补偿、多模式精确调制方法等系列自主核心技术。
创新者的智慧和洞见总是在散发光芒。以这项专利为基础的专利群创造性攻克了多个业界难题,有效提升了列车高速运行的稳定性和舒适性,建立了我国完全自主的高速列车牵引传动控制技术体系,推动我国轨道交通实现了从技术跟随到技术引领的转变。
目前,这项专利技术均已成功批量应用于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城际动车组、中低速磁悬浮等代表世界领先水平的轨道交通装备,相关产品已出口到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7年6月,一列“巨无霸”智能轨道快运列车在株洲惊艳亮相,迅速引发世界关注。没有实体轨道,充电10分钟可跑25公里,可乘坐300人~500人……
城市化不断加快,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日益严重,亟待兼顾运能与投资的创新型轨道交通系统解决方案。
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基于冯江华团队首创的虚拟轨道跟随控制技术,全球首列智轨列车问世。与传统有轨电车相比,智轨快运系统具有建设周期短、基础设施投资小、适应性高、综合运力强等优势。
智轨列车诞生后,国内外的考察团络绎不绝。这是世界轨道交通装备的创新之作,也为冯江华的科研之路增添了注脚。首条智轨列车示范线将于4月在株洲试运行。
长期潜心于科研劳心劳力,今年54岁的冯江华已是满头白发。
29年前,冯江华从浙江大学电机系硕士毕业。当年的电机及其控制是热门专业,毕业时同窗好友大多留在大城市,而他在众多选择面前毅然来到“小地方”株洲,一头扎进了轨道交通领域。
路子选对了,步子走正了,事业根基就稳了。29年来,冯江华锲而不舍地追求科技创新,从向老专家学习电机设计,到转型搞电机控制系统,每次他都追求自我突破,奉献青春与智慧。
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5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0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不重复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组织制订国际标准8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4件,先后荣获詹天佑铁道科技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
从普通技术人员到总工程师,冯江华的位子变了,身份变了,但战场没变,初心不改。他依然和科研人员并肩作战,向着新时代的科研创新高地不断发起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