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视野

开放在路上 改革再出发

—— 写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

□ 周德文

2018年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弹指一挥间,如果可以把它看成我们生命中的一段旅行,那么这无疑是一段“满载而归”的旅行。

改革开放的成就——“梅花扑鼻香”

40年磨一剑,砺得梅花扑鼻香!海外媒体在惊讶于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的伟大崛起时,曾称21世纪的中国是“龙的世纪”,同时总会提到邓小平,如《时代》周刊在1978年和1985年两度把邓小平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他们认为这是与我们国家的转型联系最为密切的人物。

我认为这毋庸置疑。因为就是这位老人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一席讲话,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门。自此,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就像煦暖的阳光一次又一次地驱走了祖国大江南北的黑夜,让人们从烦恼中不断地走出,收获到一串又一串的惊喜。

如今的中国再也不是“贫穷与落后”的象征,因为“改革开放”已经使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人均GDP排名由1978年的倒数第2位,上升至正数第70位。脱贫攻坚战更是取得决定性进展,1978年全国有2.5亿绝对贫困人口,而现在的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以下。

百姓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改善。住的方面,1978年时,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只有3.6平方米和8.1平方米,在2016年这对数字变为36.6平方米和45.8平方米,现在新型住宅到处可见,摩天大楼也都拔地而起,数不胜数。行的方面,1978年家庭轿车普及率几乎为零,而现在到处都是。自2007年开通了国内第一条高铁线路至今日,高速、便捷、准时的高铁建成总里程达2.2万公里,超过1949年国家成立时的铁路总里程,成为国家闪亮的名片。工作方面,1978年以前大家在国企上班,现在多数在民企,因为民企里面正在崛起一批对国人影响很大的世界级独角兽企业,比如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民企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富裕了的中国,不仅自身“梅花香扑鼻”,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还“香飘万里”,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平衡发展贡献了力量。数据显示,中国企业目前已经与“一带一路”沿线的24个国家共同推进建设了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上缴东道国税费22.1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20.9万个就业岗位。

改革开放的过程——“大胆去尝试”

在改革开放的路上,我们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探索农村包产到户、探索民营经济。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因为总有一部分人思想守旧,不但自己裹步不前,还对一些胆大敢为的私营企业主进行阻挠、围攻,甚至围剿。

例如“傻子瓜子”的创始人年广久就胆量过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把炒瓜子的小作坊从几个人发展成上百人工厂。这本来是个好事,但就有些人冒出来说:马克思说过雇工超过8人就算剥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怎么可以允许这样的事情?

“傻子瓜子”问题的调查报告送给邓小平后,他当时表示要“放一放”和“看一看”。意思就是不要争论,让他大胆去闯。毕竟我们的改革是行进在没有前人给出经验的路上,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从实践中摸索经验、摸索规律。

“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也是中国式的改革智慧。随着试水者的“大胆尝试”,民营经济在稳定就业、增加税收和推进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也逐渐体现,这让人们对民营经济的看法开始转变,思想也逐渐脱离了狭隘的“剥削”层面。而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态度则更加坚定,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与引导发展”。

此外,回望深圳等沿海特区的高速发展、上海等自贸区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也无不是我们党和国家大胆创新,勇于尝试的最终成果。可以说如果没有党带领我们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中国经济就没有今天的辉煌。

改革开放的现状——“黄金无足色”

矛盾分析法要求我们分析任何事物要一分为二,不仅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好的一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因为偏颇的意识和态度影响我们对问题的看法和把握。对待改革开放同样如此,在看到其所带来的巨大成功时也不要忽视了“黄金无足色”,它可能也带来了一些亟须正视的问题。

首先,改革开放鼓励“大胆去尝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然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80年代初,全国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是0.3左右,随后逐年上升,至2008年达到峰值0.491后才逐年下降,但下降幅度明显弱于上升幅度,至2016年,这一数字还高达0.465。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标准,基尼系数如果介于0.4~0.5就代表收入差距较大,而超过0.5%则意味着收入差距悬殊。

其次,我们的环境资源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受到了极大地破坏,因为很多发展成功的企业都是以牺牲当地环境为代价发展起来的,空气污染成为“全中国人都在承受着的会呼吸的痛”。

此外,企业自身在改革开放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不断膨胀的负债规模是近年来影响企业发展的较为普遍问题。企业负债规模适度会助力企业快速扩张、壮大,但过度就会拖累企业发展,一旦企业利润覆盖不了利息时,企业离破产倒闭还会远吗?另外,中国企业因为“聪明”少走很多弯路,也能让我们的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快速抢占很多市场。然而模仿终究是模仿,是“山寨”,当这种能力过于强大了,我们的原生创造力就很容易被抹杀,核心竞争力就会丧失,这也是很多领域的关键部件还必须要依靠进口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改革开放的未来——“仍须傲霜雪”

正视改革开放的问题,就意味着我们改革开放的未来“仍需傲霜雪”。

首先,贫富差距拉大,并不意味我们的生活变得不好,相反,也有可能变得更好,但问题是只要贫富差距不缩小,那么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将遥遥无期。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包括方方面面,“贫富差距”自然囊括其中,这将对我们党和国家工作提出更多新要求。

其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我们不可能听之任之,一定会行动。实际上,我们国家对待环境保护从未轻视,在改革开放之前便提出过关于环境保护的战略方针,甚至1983年还确立“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但因相对于利益而言,企业对应的违法成本较低,故环保收效不大。所以近年来,我们国家被迫“重拳出击”,非常郑重地推出了一个新的税种——环境保护税,并在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环保税的开征本身不是坏事,它是迫不得已,也是大势所趋。我们希望可以借助它警醒企业重视环境保护。然而,由此带来的停产、减产给地方政府带来挑战。

再次,当下各类成本的上升也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债务导致的成本上升问题。现在很多企业是过度负债经营,对此除了“降”可能也没有更好的方法,所以我们看到国家在2018年的经济工作中重点提到了“降”。但“降”的过程就没有挑战吗?一定有。国际上美国启动加息进程又主动缩表,这让我们国家不得不综合考虑,比如货币政策由2016年的“调节好货币闸门”变成“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同时强调保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目前市场普遍预期美国2018年可能加息2次,而我们的央行不会加息;但是如果美国加息3次,那么我们央行就面临被动加息的可能。而这一旦传导给企业势必将“雪上加霜”,部分企业会不会因此沦为“破”的对象?

最后,创新问题。原生创造力不足显然不只是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问题,还会有损于我们的“大国”形象。随着党的十九大的定调——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以及一系列惠企政策的随后跟进,我们企业的创新能力必将被极大地激发,创新步伐也必将更快。然而这个过程对我们民营企业来说可能依旧是个艰难的过程。毕竟创新就要重视研发,重视研发就要加大投入,而加大投入就得有资金,资金在哪里?当下民营企业的利润空间本就受到多重挤压,如原材料价格波动、市场销售疲软、用工成本上涨、职工工资待遇持续提高、社保医保等费用相应增加而产品出厂价格却下降等,如果再去承担创新投入,那可能更是举步维艰。

怎样推动民营企业加入到创新大潮中,恐怕对我们是一个极大地考验,特别是创新在短期内很难让企业见到收效,并且长期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管理层需要创造条件鼓励企业创新,改变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尴尬境遇。具体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创新人才支持:创新离不开人才,通过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为企业定向培育创新人才。

创新制度支持:为创新企业量身定制特殊的制度安排。比如股权融资可以考虑同股不同权的制度安排。

创新资金支持:面对企业资金不足,我们可以通过财政资金引导、金融资本对接的方式帮扶企业,或直接采用“减税降费”,为企业节省开支,变相为企业增加创新资金。

(作者系中国民营经济暨温州模式研究专家、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上海中和正道董事局主席)

2018-04-04 周德文 —— 写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22968.htm 1 开放在路上 改革再出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