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谷亚光
曾经自然资源富集的甘肃玉门市,2009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近年来,玉门市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为主线,统筹推进发展动能转型、城乡发展转型、生态建设转型、民生保障转型、体制机制转型“五大转型”,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上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五大转型”让玉门市完成了一个资源枯竭城市的华丽转身,变成了“宜居宜业”的美丽新城。
发展动能转型
由“一油独大”转向“多业并举”
甘肃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甘肃玉门市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着力构建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体系,三次产业比重已经由2007年的5.3:73.5:21.2调整为2016年的9.5:49.3:41.2。玉门油田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55%降低为2016年的23%,对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明显减少。具体做法是:
做精一产,现代农业稳步发展。持续发展壮大设施种植、特色林果、设施养殖三大农民增收主导产业,玉门全市高效田占到耕种面积的67%,万元田突破10万亩。建成1000亩人参果、1万亩温室韭菜、10万亩蔬菜、10万亩特色林果、100万只优质肉羊“五个一”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玉门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草牧业试点县。
做强二产,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坚持培育以新能源、装备制造、矿业建材、农产品加工、煤化工等为主的接续替代产业,2016年,接续替代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到市属工业总产值的74.32%。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形成以风电为主导,水电、光电、煤电、生物质等多能并举发展格局,总装机容量达到372万千瓦时,新能源产业成为全市继石化产业之后最重要的转型产业和首位产业。玉门市被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农业部授予“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
做大三产,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持续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文化体育旅游业,非公经济市场主体达到1437户,各类市场主体达到9361户。引进培育苏宁易购等电子商务企业12家,建成投运新天地大厦等商贸项目52个。打造了玉门油田红色旅游景区、玉门国家公园、赤金峡旅游景区、玉泽湖公园旅游景区,2016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到293.9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5.8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11倍和77倍。
城乡发展转型
由“点状发展”转向“城乡协调”
玉门市按照“能源新都、石油新城、低碳新区、生态家园”的理念,持续推进城市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2016年玉门市城镇化率为58.48%,与2007年相比提高2.81个百分点。一方面,“双轮驱动、两翼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实践成功。加快建设新市区,累计投入资金48亿元,实施城建重点工程187项,建成投用文化四馆、兰新高铁站等一大批公共服务项目,打造了“一园两轴三湖四带”的城市园林景观,新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07%,绿地率达到3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3.1平方米。
另一方面,三管齐下的农村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全力改造农村危旧房。采取小城镇、城乡一体化、楼聚式中心村、社区式中心村、小康住宅、整村整组改造等六种模式,新改建农村危房21,750户,成为酒泉七县市区率先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的县市。全面整治农村环境面貌,广泛开展农村“五清五改五化”工程,70%以上的村组完成门前院后整治和门前道路硬化绿化。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各1家、省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村6个,全市90%的行政村达到美丽乡村标准。
生态建设转型
由“荒漠戈壁”转向“宜居宜业”
甘肃省发改委提供的资料显示,近几年,甘肃玉门市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玉门市实施了十大风沙口治理和农田林网、绿色通道等林业工程,全市农田林网化率由2007年的85.4%发展到目前的90%,增长4.6%;森林覆盖率由2007年的6.62%发展到目前的7.74%,增长1.12%。
大气污染防治成效显著。严格落实国家环保法,新市区重污染企业全部“退城入园”,城市集中供热工程投入使用,城区燃煤锅炉全部淘汰,煤炭经营和质量管控工作得到切实加强,封闭化改造了建材、矿山采选、煤炭等重点行业原料堆场,淘汰了落后产能,工业能耗明显降低,城乡环境空气环境质量均达到二级标准。
矿山环境有效治理。累计投资1.7亿元,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整治玉门油田矿区17.1平方公里,恢复被压占损毁草地面积2046亩,消除区内各种地质灾害隐患56处,矿山环境得到有效恢复性治理。
民生保障转型
由“解决问题”转向“普惠共享”
玉门市在推动“五大转型”的同时,非常重视民生问题,主要做了如下工作:妥善解决了老市区遗留问题。玉门油田搬迁后,该市多方筹资1.5亿元,妥善解决了老市区改制企业近万名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遗留问题,投资3298万元对1092套住房进行改造维修,老市区呈现出人心稳定、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高标准规划、新建学校19所、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改扩建38所。率先实行15年免费教育,全面落实惠教政策,免费教育覆盖“幼—小—初—高”各个学段,全市各项教育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
扎实做好就业工作。通过再就业培训、劳务输转等有效措施,新增就业人员累计达到4.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13%。与2007年相比,城镇从业人员增加2.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2.77%。2016年劳务输转32,446人,创劳务收入4.91亿元,较2007年增加5339人,增加3.33亿元。
努力提高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水平。启动建设总投资2.25亿元的医疗卫生服务小区;实现了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的全覆盖,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常见病不出乡、小病不出村的分级诊疗目标。
体制机制转型
由“政府主导”转向“体制引领”
甘肃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玉门市简政放权,深化改革,创优转型环境作用很大。
玉门市通过深化行政服务体制改革,全面推行“跑一次、一处跑”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本级政府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时间压缩了50%;累计取消调整和承接67批次行政审批项目,承接新增行政审批项目55项。同时,扎实开展“九个严禁、九个严查”作风整治专项行动,坚持实施“12345”市民服务热线、“服务咨询台”、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平台、政务信息网等便民服务措施,营造了良好的转型服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