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风采

当好新时代村民身边的“120”

—— 记“最美乡村医生”周松勃

□ 本报记者 林爱民

3月5日下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前,全国人大代表们迈着矫健的步伐,意气风发、精神昂扬地走向人民大会堂共商共是时,举世瞩目。在数千名代表人群中,记者采访了周松勃代表。“我是最美乡村医生周松勃,我通过一生的奋斗,得到党和人民的信任,作为一个全国人大代表来到人民大会堂,参与国家大事,真的是太不容易,太自豪了。我在人民大会堂的国徽下面,好好地拍一张照,留下一个乡村医生对祖国、对职业的一份忠诚。”周松勃代表的脸上洋溢着激动和自豪。采访中,记者走进了全国人大代表、“最美乡村医生”周松勃的美丽世界,了解了这位全国人大代表不寻常的成长之路。

记者了解到,周松勃,是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刁窝镇刁四村卫生所的乡村医生。1962年出生,高中毕业后立志学医,1987年投师名医门下,并考取专业学历。30余年来,扎根乡村,牢记使命,坚持扶危济困、治病救人,用良好的医德医风和爱心善举,赢得了较好的群众口碑。曾荣获2010年“全国优秀乡村医生”,2012年被卫生部、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医生·特别关注奖”,2016年5月荣登“中国好人榜”等20余项荣誉称号。

心系群众,24小时全天候为乡亲们服务

30多年来,周松勃每年都要跑遍附近几个乡镇,几十个工厂、砖厂、农场、100多个行政村近200平方公里,行程近20万公里,相当于近8个万里长征,辐射服务人口达20余万人,经手的病人有近百万人次,几乎给每个人都看过病。救命如救火,有时生死只差一分钟。诊所和卧室有24小时急诊电话,每个晚上有三至五个夜诊是经常的事。“我是农民出身,从小时候起父母总这样对我说,要想在社会上有所发展就是要勤快,所谓‘勤’就是要比别人多做一点,所谓‘快’就是比人家抓机会要快一些。”周松勃向记者介绍。

他说,这些年来,他把挣到的钱全部投入卫生所建设,使得卫生所成为保定市较早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村级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和卫生保健方面,给全村及周边各村数万名乡亲们带来了保障,也给外来务工人员送去了福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为这么多的老百姓看病、服务,还能为一些烈军属、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提供我力所能及的帮助,虽然辛苦劳累,但体验到了人生价值!”周松勃如是说。

保留病例,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我与长期找我治疗的患者都成了朋友。每隔一段时间,就眼看着一个好朋友离世,自己又手足无措,这种挫败感,不是医生很难体会到。”周松勃动情地说,“没有强大的内心力量,很难支撑下来。一个人的生命终结了,就相当于他的世界毁灭了。除了生命以外,其他东西都允许出错,但生命是不允许出错的,错了就再也改不过来了。这无疑会给医生带来很大压力。”

因此,30多年来,周松勃每一天都如履薄冰、小心翼翼。从1987年开始,他每诊治一位患者,都要做较为详细的记录,包括患者所在的村、性别、年龄、症状与体征、初步诊断、处方及处置等,每2000人次装订一册,30余年从不间断。

“我已精心记录和整理了229本,共46.1万份这样的患者病历,摞起来有一人多高。这些病例还不包括本村村民、亲人及朋友的诊疗病例。”周松勃介绍,因为乡村医生也是村民及家庭最鲜活的“健康档案”。乡亲们的既往病史,用药过敏史和家庭病史,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单说降压药就有近十个品种,每个人的适用药都不一样,乡亲们的健康状况周松勃基本上了如指掌,熟记于心,乡亲们夸他是村民健康的“活档案”。脑子里能记下的病人每天起码有几十位,登记病历档案的人都是周松勃不熟悉的病人,这两种方式记录的病人每天都达到100多。保留病例档案,在人们印象中是正规医院才有的事,然而周松勃确实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这样做,这些病例如今成了乡亲们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健康档案,对于医术的提高和患者的病情诊断益处很大。“很多病例都是富贵病,希望大家管住嘴、迈开腿,少吃、多运动。这些病例档案对我现在教学生也有一定的帮助,我的学生经常翻翻这些病历档案,会有不少收获。”周松勃认为:“给人看病,来不得半点马虎。登记病例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这些病例为患者尽早康复提供了帮助,同时也为我积累了一定的行医经验。”如今,这46万多份患者病例档案,为各级的卫生部门提供了多项调查参考材料。

视患者如亲人,让乡亲们和外来务工人员看得起病

“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这是周松勃喜欢的一句名言,他一直用心去感悟。他说:“我从小受党的教育和培养,从小学雷锋,也受到良好家风的影响,本身是共产党员,我应该竭尽全力去关心帮助更多的人。这些年来总有一些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外来务工人员不是每个月都能开支,有一些人年底才能结账,农民多数靠种地为主,看病要‘秋后算账’,经济实在困难的,我只收成本甚至免费治疗,医药费由我自己垫付。十几年来积攒了1950余张欠账条,共计19.3万余元,几大摞的欠条有些因为年头太长就销毁了,剩下的这19.3万余元都已然变为了免费账条,似乎成了纪念。”

对待患者,周松勃坚持“能在卫生所治疗的病人尽量留在卫生所治疗,对必须转院到大医院治疗的急重症患者,在第一时间自掏腰包交上医药费。”记者了解到,在周松勃的门诊抽屉里,长期备有5000元左右的现金,作为用车应急款。遇到病情特别严重的患者,周松勃拨打“120”,亲自护送病人到医院,办理完成一系列的住院手续,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才离开。30多年来,为急重症患者垫付的转院大额费用账目达127万余元,至今还有57.5万元欠款。“我认为这些钱都是救命钱,有钱的都偿还了,余下的都是没有能力偿还的,已然形成了死账,这些年积累的免费欠款,对于农村的一个小诊所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小数字了,但老百姓的现状和困难同样需要理解。”言语中,周松勃没有丝毫的后悔。

周松勃一直把“慈善为怀,奉献为本”作为人生格言。秉承着“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责任意识,走上了一条痴迷于慈善事业的不归路。把“医者仁心”作为至高无上的天职,坚持做到了“五免费”即出诊不收费、门诊不收费、针灸不收费、注射不收费、孤寡老人全免费。省钱才是硬道理,周松勃为患者看病尽量做到花小钱,看大病。

大柳村残疾人王秀奎,刁一村残疾人刘春生,两位都是高位截瘫的病人,已经患病20多年了。周松勃不但减免他们两家人的医药费,而且资助他们的孩子上学,1992年他带头为刘春生募捐,每逢过年过节都会给他们送钱送物。近几年,向汶川、玉树地震灾区捐款两万多元;资助贫困大学生、贫困失学儿童20多名;救助危难病人,扶助贫困患者,减免医药费不计其数。周松勃制定了减、缓、免的收费规定,对经济困难的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减免医药费;对一时没带够钱的患者允许先取药治病,再还欠款;对于特困群众和贫困的外来务工人员免费治疗。

“高中毕业后我干了几年木匠,也去外地打过三年工,当时正逢改革开放初期,根本谈不上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制度,在‘吃饭都成问题’的日子,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比现在要严重得多。当时有一个顺口溜‘小病忍、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有病只能扛着,生活相当艰辛,我深知农民工在外面的艰辛,曾经的同病相怜让我这些年来对外来务工人员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周松勃告诉记者。

凭着这种感情,周松勃30年来共接诊病人几十万人次,从未出现过医疗差错、纠纷和事故。

30余年来,周松勃没出过远门,没坐过飞机。他没有节假日,一年365天都扑在工作岗位上。从早上公鸡鸣,一直干到晚上鸟回巢,总有忙不完的工作,24小时热线电话全天候为周边村民及外来务工人员服务。“我认为忙是人生的滋养剂,忙是生活的意义,忙是生命的动力,忙的人生是骄傲的人生,忙能带来生活的充实、带来生命的意义、带来事业的成就、带来财富的增加。人要忙,而且要忙得欢喜,忙得快乐。假如一个人不肯忙,表示他的人生已经没有光彩了。忙是有用的,不忙就没用,没用的人生谁在乎你的存在。”周松勃这样诠释他人生“忙”的价值。

周松勃没有银行存款,有的只是银行贷款。30多年如一日,救助危难病人,扶助贫困患者。据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至今,共为群众解难1万余人次,为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免费治疗9000多人次,金额达61.3万余元。还免费垫资为困难家庭的孩子接种疫苗,累计1万余元。周松勃平均每年用大概3万元用来救助他人,几项费用叠加起来有近200万元,他说:“我觉得医生这个职业是伟大的、 崇高的,不应该是一个能发财的职业。”

自建医疗垃圾处理系统,构建生态乡村

目前,农村一些地方出现乡村医疗机构对医疗废水及医疗废物的处理不重视的现象,部分乡村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往往将医疗垃圾和一般生活垃圾放在一起,随便倒在门口、路旁,甚至丢弃于小水渠中,直接污染饮用水源。有的将玻璃器皿和针头乱扔乱放,导致被刺伤的事件时有发生,甚至有些小面积区域变成了医疗垃圾场。相关资料显示,医疗垃圾不同于普通垃圾,携带大量的细菌、病毒,随意抛弃和处理给环境与村民健康带来极为严重的威胁。医疗垃圾及医疗废水所含病毒、病菌危害是普通生活垃圾的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倍,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据介绍,经过2003年全民抗击“非典”的洗礼后,周松勃卫生所花费几万元自建污水处理装置,利用三个沼气池模具,用水泥浇筑了一个存储医疗废水的储水罐,可储存医疗废水43立方米。医疗废水可存放三个月,定时进行检测,做好记录,采取次氯酸钠、过氧乙酸等杀菌灭毒措施,达到杀菌灭毒效果,确保医疗废水不成为二次污染源,确保达标排放。每隔三个月,都会把医疗废水运到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减少医疗废水污染排放。

自建医用垃圾房8平方米,做到防鼠、防蚊蝇、防蟑螂、防渗漏。从2003年“非典”过后,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存放。以前,诊所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焚烧、填埋、灭菌消毒,而将一次性医疗器械毁型处理和将消毒后的垃圾送入燃煤锅炉焚烧、夏天没有锅炉就自行焚烧。

“过去,医疗垃圾处理不慎就会出娄子。现在,涿州市建立了医疗垃圾处理中心,医疗垃圾‘上缴’到乡卫生院后,由医疗垃圾处置中心专用车辆拉走,现在再也不用为它揪心了。”周松勃把医用垃圾称作“生态炸弹”,若流散民间,农民往往成为“第一受害人”。经过努力,周松勃诊所所在村没有传染病流行,没有造成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环境污染。“医疗,让村民健康,把医疗垃圾妥善处理好,也让乡村更美。”周医生说。

人民代表为人民,梦圆北京积极履职

“没想到我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医生,能够成为‘最美乡村医生’。”周松勃对自己能够荣获“最美乡村医生”的光荣称号非常珍惜。据了解,中国有130余万乡村医生服务8亿农民。2012年,周松勃和其他17名医生,被卫生部、中央电视台授予“最美乡村医生”光荣称号。

“我们受邀请走进中南海受到李克强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松勃回忆说,“这是我这辈子想都没敢想的事,日理万机的总理能够这样关注我们这些最基层的乡村医生。当时我就立下誓言:我是河北省10万余名村医的代表,绝不能辜负总理的重托、涿州市人民的期盼。作为一名乡村医生能去中南海与总理座谈,感到无尚荣光,责任重大,所经历的每一时刻都将是我一辈子难以忘怀的。为共筑‘中国梦’传递正能量,为老百姓办更多的实事、好事、难事,我要一直奋斗在基层这个大舞台上,做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白衣战士,永不停歇为民服务的脚步!”

周松勃说:“人在做天在看,天指的是谁?指的是党和政府,指的是老百姓。回望这30多年,伴随着村卫生所的发展与进步,我在汗水中享受着收获的喜悦。这些年来,诊所越来越红火,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喜欢找我看病,还为我送锦旗赠牌匾,亲切地称我为‘周善人’‘爱心医生’、乡亲们身边的‘120’、农村的‘白求恩’。我觉得无论干什么工作,一辈子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了,也可以说干了一件不平凡的事,也可以说干了一件伟大的事。党和政府给了我这么多的荣誉,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与模范典型相比还有差距。今后将以自己全部的精力,一如既往地扎根基层,服务百姓,回报党和政府对我的关怀,回报各级领导对我的关心,回报乡亲们对我的信任!”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周松勃认真审议报告履职尽责。为了更好地接地气,会议间隙,他也不忘和诊所的老病号们连线听心声。每天上午,小组分组审议结束后已经接近午饭的时间,周松勃却总是第一时间赶回自己的房间,打开电脑开始视频,视频的那头是十里八乡等着看病、还有等候他从北京传来好声音、好政策的乡亲们。

来到北京开会,诊所由助手负责。老病号即使拿了药,也仍然守在电脑旁通过远程视频和周松勃聊几句,心理上才觉得安慰。因此,在北京履职即使再忙,周松勃也要把患者诊治完。“随着患者人数增加。一个人已经无法面对,我聘请了几名年轻的医护人员作学徒兼助手。令人担忧的是,年轻医生没有能长久留在农村。”周松勃告诉记者,“我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围绕农村医疗的现状作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慎重提出了‘分级治疗,让医疗资源下沉’的建议。这次参会后,为了让建议更加有分量,我又走访了代表团的多名代表,吸收了大家的意见,共同联名,向大会秘书处提交了‘让更多年轻医生留在农村’的建议,希望年轻医生扎根农村,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的梦想实现。”

(本版配图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林爱民提供)

2018-03-23 林爱民 —— 记“最美乡村医生”周松勃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21358.htm 1 当好新时代村民身边的“12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