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清华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国家对确保粮食产能的新思路,“十三五”规划的新途径。据国土资源部门测算,耕地提供了人类88%的食物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95%以上的肉、蛋、奶是由耕地提供的产品转化而来的。因此,千方百计守护好耕地这个命根子、向耕地要效益,必要而迫切。
然而,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以及土壤退化、污染程度严重的现实,让人无法轻松起来。如何挖掘这片土地的“富矿”,让土地更好地承载起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个永恒的话题。继人力、畜力、拖拉机耕作之后,令世人惊喜的“第四代农耕新模式”粉垄诞生了。经过了不同生态区域、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作物的考验,粉垄显示出增产、提质、生态的特色,且技术化繁为简,适用性强,犹如农业“和氏璧”异彩闪烁,为“藏富于地”提供一个可靠的行动指南和落实方案。
适逢其时的创新。一个创新事物的诞生,既要看其内涵和价值,还要看其所处时代的现实需求。历史中一些发明成果“生不逢时”“明珠暗投”等境遇,又怎是“惋惜”两字能诠释清楚的。在粮食增产面临“天花板效应”“化学农业”大行其道的当下,粉垄的出现如同一个解题高手,让千缠百绕的问题迎刃而解。不仅如此,粉垄对土下水源存贮、土壤修复、生态环境调节,以及改造利用盐碱地、砂姜黑土等特殊功效,贴合了大政方针和发展趋势。
粉垄的接地气和可操作性,是一大亮点。最本质讲,没有什么比在土地上花工夫更接地气了。粉垄的必杀技是“深旋耕”,看似简单一招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技术体系,让土壤爆发出巨大潜能。一耕解百忧,又是简明铸就经典的生动写照,在耕地实践中操作简便灵活。此外,10年来已经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33种作物上示范应用,示范面积达150多万亩,普适性与普及性显而易见。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粉垄于我国绿色农业和粮食安全保障的划时代意义,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