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风采

合作托管谋发展 扶贫攻坚赢点赞

安徽宿州环保工程学校采用政企合作委托管理模式走上一条职业教育探索之路,并在培训过程中努力改革创新,使学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取得长足发展

□ 许春晖 张海帝

宿州环保工程学校位于皖东北革命老区安徽省宿州市泗县,是一所以资源环境类专业为特色的综合型公办普通中专,是安徽省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宿州市市级文明单位、宿州市平安示范校园,承担着全县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和就业技能短期培训任务。

近年来,该校根据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有关文件、会议精神,积极申报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目前共6个项目进入省级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库。该校还先后获得了2016年度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优秀组织奖、2017年宿州市第一届文明校园、2017年度全国室内车内环保行业先进单位,2017年度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每年省、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获奖率均居同类学校领先位次。

高层对接 弯道超越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变革时期,呈现出冷与热的阶段性变化。当前,县区级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是国民教育系列中的痛点和难点,各地都在积极寻求破解办法。宿州市泗县中等职业教育通过深化改革,形成了其独特的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各地可从实际出发,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试验,探索多种形式,提高办学水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探索举办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

从政策层面上,国家鼓励支持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探索多元主体合作办学。

2015年9月,经宿州市政府批准,泗县职教中心改制为以资源环境类专业为特色的中职——宿州环保工程学校。改制运行1年多,学校依然面临多方面困境。这些问题既有全国同类学校共有的,也有泗县职业教育特有的。这种状况如果继续下去,不仅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能得到发挥,还会逐渐成为政府的包袱。

泗县县委县政府和作为主管部门的泗县教体局,在学校托管前为谋求学校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后经与上海天坤教育集团多次洽谈,做出将宿州环保工程学校委托给上海天坤教育集团管理的决定。上海天坤教育集团为扩大人才“蓄水池”,争取做大与职业教育合作“底盘”,本着权利与义务对等、合作共赢的原则,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制定了学校合作托管办学发展规划,体现了合作的诚意。

2017年4月,泗县人民政府与天坤国际教育集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创新学校办学体制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政企合作联手打造符合时代发展的优质教育模式。

在合作办学的优势方面,上海天坤教育集团是一家教育投资管理公司,其核心产业有三块,一是职业教育,二是人力资源开发,三是互联网平台。与天坤国际合作后,学校发生巨变,这种变化是因为托管合作模式发挥的作用。

关系上,相互平等。双方是协议合作关系,而非买卖交易或承租承让关系,关系平等,优势补充,相互支持,相互监督。

权利上,各尽其职。地方政府与上海天坤以协议和授权形式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政府重在硬实力建设,上海天坤重在软实力提升,双方目标明确,分别履行协议约定的权利与义务,各尽其职,各负其责。

性质上,坚持国有。双方合作坚持三个不变的基本原则,即“学校国有性质不变,教师公办身份不变,政府对学校的财政保障不变”,保留学校国有公办的基本属性,明确政府的基本职能,减轻了企业投资压力,增强了企业参与政府公共服务的信心。

管理上,管办分离。合作后学校引入民营机制,由上海天坤按协议内容承担办学责任和办学风险,自主管理,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独立享受民事权利。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行使监督和管理职能,政府与学校管办分离,学校办学自主权得到充分保障。

效益上,合作双赢。双方共谋发展,各得其利。政府强调通过引入社会力量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助推地方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创造社会效益。上海天坤强调蓝领人才培养和供给,通过职业教育投资办学,自主培养蓝领人才,建设蓝领人才蓄水池,促进蓝领人才外包产业发展,为企业创造可持续的人才外包服务效益。

托管合作办学模式的重点是合营,目的是合力,前提是合心,结果是共赢。实践证明,上海天坤教育集团在全国托管办学是成功的。从破解当前县级职业教育发展难题来看,用改革创新思路,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打破机制体制上的制约,走高端对接、弯道超越,采用政企合作委托管理模式,宿州环保工程学校走的是一条职业教育创新改革的探索之路,值得给予理论和实践上的关注与支持。

委托给有资质潜力的教育集团进行管理,借助其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灵活的办学机制体制,实质性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成为破解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一剂良药。目前,宿州环保工程学校托管办学优势已见端倪。托管后第一年招生突破1000人,创历史新高;设置差异化专业,增加学校吸引力和美誉度;创新德育打造模式、植入天坤企业文化,使得校园风貌发生明显改观;管理干部和专业教师培训更具实效性。

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办学基础条件的优越和天坤国际托管的成功运行,宿州环保工程学校正是春风扬帆时。

就业培训 改革创新

宿州环保工程学校历经了多次教育资源整合,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并且已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该校一直承办县农委、县人社局、县残联分配给的培训任务,经校培训的学员,由于学到了过硬的专业知识,他们很快适应了农村的种植、养殖及企业各项工作,现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成了致富能手,真正做到了“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致富一家”,为农民和下岗职工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了应有贡献,赢得泗县群众点赞。

宿州环保工程学校还承担着县精准扶贫培训部分工作任务,2016年对贫困建档立卡户进行扶贫培训,举办焊工、缝纫工、网店运营员等专业技能培训438人,全部通过测试,取得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2017年在上一年度培训开设专业的基础上,新增家政服务、农民实用技术等项目,精准扶贫培训532人,全部达到培训要求。

该校在培训方面的工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确立培训主体项目,打造就业培训品牌。企业职工和农民工培训目前是培训部的主体项目,学校培训部人员深入到全县市场进行调查,结合泗县农村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确定计算机类、服装类、种植类、养殖类作为培训的主体项目。在培训中始终坚持规范管理,严格要求,把提高培训质量放在第一位,制订和完善各项培训管理制度,使培训工作处处有章可循,保证了培训秩序和培训效果。依靠专业过硬的师资,长年不间断地开展培训服务,使农民工通过培训后能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绝大部分都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采用灵活多样培训,扩大培训范围。积极拓展工作思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房、电动缝纫机房、家电维修机房、实训室等教学资源,对学员进行专业培训。为了给培训学员提供优质就业机会,培训期间组织学员外出到优秀企业参观学习,最终把培训带到农村,把学员送进企业,在企业和学员之间搭起桥梁。

加强咨询、跟踪服务、确保效果。为了让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巩固成效,培训工作人员坚持培训结束后的实时咨询,跟踪服务,确保培训效果。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形成政府支持、部门配合、学校落实的良好局面。把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学校一项常规工作来抓,作为一项增加地方经济收入的富民工程来抓。积极行动抓落实,考察联络促安置,跟踪服务保效益。实践证明,能否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是检验学校培训质量的试金石,也最为直接地影响着学校的培训规模。为此,该校建立了专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成立了专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办公室,与市、县人事和劳动部门建有长期的业务关系,随时掌握全国各地的用工信息,主动到用人单位考察学习,共同协商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

落实扶贫政策,助推学员脱贫。培训部始终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致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应有贡献。将国家补贴资金直接优惠到学员,让学员充分享受国家的补助政策;培训制度健全,资料整理规范,信息反馈及时。

宿州环保工程学校校长李良剑表示,学校不断探索和开拓培训工作,在培训过程中努力改革和创新,使学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极大地丰富了职业学校的办学内涵,在不断地为当地农民增收的同时,也使学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将进一步发挥培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和辐射功能,创新工作思路,开拓进取,把这项惠及泗县农民的富民工程做得更好,为加快泗县地方经济建设,构建和谐泗县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配图由宿州环保工程学校提供)

2018-03-19 许春晖 张海帝 安徽宿州环保工程学校采用政企合作委托管理模式走上一条职业教育探索之路,并在培训过程中努力改革创新,使学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取得长足发展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21307.htm 1 合作托管谋发展 扶贫攻坚赢点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