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庆国 杨邵灵
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昆钢,始建于1939年,是全国特大型工业企业和中国企业500强之一,是云南省最大的钢铁联合生产基地。
已经走过79年历史的昆钢,见证了云南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整个过程,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智慧光芒锻造出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钢筋铁骨,也在全省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几何级的发展壮大。
形势复杂多变,机遇转瞬即逝。尽管昆钢在云南一枝独秀,但近年来随着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整个行业的发展态势出现了巨大地逆转。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昆钢上上下下广泛动员,从解放思想开始,逐步明晰发展方向,提出了提升主业、强基固本、多元发展、同步转型的初步构想。经过实践探索,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他们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云南省八大产业发展方向及昆明市、滇中新区规划,进一步明确提出全面开启转型发展新征程的“两大项目、三大基地、六大产业”。发展愿景更加清晰,实现路径更加具体。
截至2017年底,公司资产总额增加到807亿元,销售收入增加到933亿元,同比增长15.33%,昆钢的非钢业务收入更是由几年前的157亿元激增到544亿元。企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深化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下一步全面开启转型发展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优化产业结构
盘活各类资产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压缩钢铁产能的总体部署,昆钢抢抓历史机遇,搭乘政策春风,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企业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和调结构转方式的重大契机,主动压减粗钢产能280万吨。他们按照“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创新驱动、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路,不断优化配置内部资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企业整体竞争力。
刚刚过去的2017年,对于昆钢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全体昆钢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做好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勠力同心、真抓实干,锐意创新、奋力前行,认真细致地抓好上级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全力推动各项工作安排的落地见效,经受住了各种复杂情况的考验,摘掉了连续多年“亏损”的帽子,企业基本面明显改善。
从保生存到谋转型,回首过去几年的艰苦岁月,昆钢用自己的执着和勇毅趟过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雷区”——作为一个以钢铁、煤焦等基础原材料为主的老国有企业,昆钢对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和国企改革有着清醒地认识,他们抢抓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机遇,不失时机地把化解过剩产能与保生存、实现转型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科学制定方案,扎实开展工作。
首先,科学组织,改革任务如期完成。为了研究吃透国家关于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有关政策精神,昆钢及时制定了工作方案。深入开展了学习活动,结合实际制定上报了《钢铁去产能方案》,并与省国资委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确定压减粗钢产能280万吨、铁产能125万吨的目标,粗钢产能压减总量占到全省的75%。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面对企业生产经营资金高度紧张、分流安置职工又需大量资金的困难,昆钢积极做好汇报沟通工作,在云南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及时将国家和省市去产能补助资金落实到位。这些政策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昆钢去产能工作的快速推进。
坚持依法规范操作。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省属企业要率先提前完成去产能目标任务的要求,昆钢坚决予以贯彻执行,严格按照国家去产能的验收标准规范操作,并提前完成了去产能设施设备的拆除,由省国资委进行了现场封存。此外,还关停了产能为21万吨的昆钢师宗金山煤矿,全面停产昆焦公司4座产能为130万吨的焦炉。
其次,广开渠道,盘活过剩产能。全力推动国际产能合作。设立云南永乐海外投资公司,大力推进国际产能转移和装备制造合作,重点推进孟加拉大型钢铁综合示范园区建设,研究缅甸皎漂港及越南老街钢厂项目建设,推进去产能设备设施的转移,同时,促进云南省装备制造和技术服务“走出去”。
积极盘活现有土地资产。科学利用去产能土地资源,按照国家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的政策,积极盘活去产能土地资源,加快昆钢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培育新的发展动力。近年来,昆钢对115个子(分)公司、200亿元的资产和业务进行拆分、重组和整合,成立了新的八大产业集团。这是昆钢发展史上涉及企业、资产、人员最广的一次内部资产重组整合。昆钢对长期亏损且未能带来效益的投资,不能持续经营的企业,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闲置的或出租收益率较低的房屋、建筑物、设备等实物资产进行了处置,并通过内部资产重组,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资产经营效率,现已盘活了50亿元不良资产和低效、无效资产,为打造新的产业转型和融资平台创造了有利条件。
科学利用现有设施设备。对关停生产线相关的备品备件做好内部调剂使用,对闲置产能资产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招标拍卖等方式依法依规管理和处置,充分发挥资产的价值。
再次,多措并举,妥善分流安置人员。在压减钢铁产能的同时,昆钢高度重视职工分流安置工作。昆钢坚持“不让一位职工没有基本生活来源,不让一位有工作意愿的职工失去工作岗位”的分流安置原则,将分流安置与提高职工素质技能、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有机结合,认真谋划、科学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通过“五个一批”多渠道做好职工的分流安置工作。一是转岗安置一批。通过搭建创业平台、成立人力资源创业服务中心、开展技术培训,促进职工再就业;二是自谋职业一批。在双方达成一致的情况下,鼓励职工自谋职业;三是内部退养一批。在职工自愿的基础上,采取内部退养等方式稳妥分流安置职工;四是争取社会公益岗位安置一批。积极争取昆明市和滇中产业新区支持,鼓励职工参与社会公益岗位工作;五是发展新产业分流一批。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拓宽职工分流安置渠道。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也是企业脱胎换骨、涅槃重生的过程。昆钢通过不断优化生产组织结构,加强统筹平衡和调度指挥,优化调整用料结构,加强设备维护,进一步改善了公司炼铁、炼钢、轧材各工序技术经济指标。经过改革,昆钢高炉综合焦比降低4.65千克/吨,综合喷煤量提高了13.24千克/吨,渣料消耗大幅度降低约151.5千克/吨,炼钢工序含金量降低约1.5千克/吨,部分生产基地钢铁料消耗也得到了明显降低。技术经济指标的改善进一步降低了昆钢的生产成本,提质增效、多元化发展的大战略初见雏形。
集中资源要素
做优做强主业
在推进实施去产能,做优做精传统产业的同时,针对产业结构不合理、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昆钢还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机遇和大力发展八大产业的历史机遇,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非战略性资产盘活力度,收缩战线,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优势资源,突出主业,实施三个聚焦,推动转型升级。
首先,聚焦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昆焦转型项目建设。结合昆焦区位优势,全力推进“国际临空产业园”项目建设。项目规划用地约4419亩,规划投资185亿元以上,形成跨境电子商务、临空制造业、现代物流和国际贸易等产业基地。昆焦转型的第一个项目,宝象万吨冷链港项目已经正式启动建设。
着力推动昆钢本部转型。通过腾笼换鸟,将安宁本部钢铁产能搬迁后腾出的10,137亩土地,作为昆钢转型发展的重要资源,结合安宁市建设“滇中产业高地、现代花园城市”的总体布局要求,以“文化+旅游+新型城镇化”为主题,聚焦打造一个既有特色、又充满活力和发展动力的新型城镇,并以此带动千亿级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目前,已聘请戴德梁行、麦肯锡等世界顶级咨询机构对昆钢本部搬迁转型进行规划策划。
着力有效延伸产业链。结合昆钢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加快绿色用钢产业园建设,园区规划3800亩,主要形成钢结构民居智能制造、建筑模块化制造及绿色建筑产业配套项目的聚集发展。
着力加强信息化改造。以钢铁和矿山为重点,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加快智能制造项目和“互联网+”计划的实施,提升传统产业智能制造能力水平,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其次,聚焦新兴产业培育,全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抓住云南省把现代物流列入重点发展产业机遇,积极完善王家营物流中心项目配套,加快大理滇西物流商贸城建设,加快红河、磨憨、玉溪等物流项目建设。规划到2020年,昆钢物流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70亿元,成为昆钢新的产业支柱。
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打造楚雄“中国绿色新钛谷”及“攀枝花钒钛新材料园”两个产业园区。着力组织好科技部钛材重大研发项目的推进实施,提升昆钢钛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水平;着力推进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微波功率器件产业化项目建设,确保今年三季度开工,2018年一期建成投产,服务国内通信网络建设和军工产品发展。
着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以管道输送技术及智能化管控为核心,重点发展智能管控技术、绿色节能管道输送、环境监测及治理、水处理、工业节能、城市垃圾及固废危废处理六大业务。
相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工厂化智能钢结构民居制造、盾构机隧道掘进设备、新型起重及运输设备等,加大产业、技术并购整合力度,提升云南装备制造业水平。同时,昆钢全力推进招商引资。2016年,引入基金增资8亿元入股宝象物流集团,2017年引入基金增资15亿元入股昆钢天朗环保集团。同时,围绕盘活存量资产,梳理了25个招商引资项目,先后在省国资委、省招商局、产权交易中心、昆钢网站发布信息,目前,有300多家企业就项目合作进行了咨询,30多家进行了深入洽谈。公司还与普洛斯、阿里巴巴菜鸟、修正药业、招商蛇口、中建钢构、融创中国等央企和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目前,合作项目正快速推进中。
重组后,昆钢八大产业集团的发展定位更加清晰,股权关系和管理关系逐步理顺,推动了集团化管控、市场化运作、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的创新实践。目前,昆钢已形成了传统产业、新材料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环保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六大产业板块。
再次,聚焦做优做强主业,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在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着力提升钢铁产业竞争力。一是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推进高强度抗震钢,抗震民居用钢的推广应用。二是延伸产业链。大力推进用钢产业发展,加快30万吨智能钢结构民居制造项目建设。三是实施成本倒逼。立足内部对标降本,通过开展“提煤降焦”“节铁增钢”等一系列的专项攻关,实现钢铁生产提质、降耗和低成本、长周期稳定运行。四是强化内部管理。按照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对公司管理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再造,推进精细化管理,提质增效。
2017年,昆钢继续调整优化经营模式。因企施策签订《经营业绩合同》,层层压实责任,及时分析查找问题、紧跟形势调整经营策略,创造性开展工作。大红山矿业公司紧盯成本降低不松懈,水泥集团把“系统成本最低、区域市场领先、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核心能力建设和组织效率提升作为关键举措,武昆股份公司按照“三二三”工作总要求,扎实开展“四大指标”专项攻关,组织安全稳定高水平生产,为改善公司经营基本面做出了较大贡献。
不断夯实基础管理。强化“红线意识”,狠抓制度建设与执行,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行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公司荣获2017年全国“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先进单位。
加速推进深化改革。持续推行两级董事会建设,完善公司两级法人治理结构。全面启动“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工作,持续推进内部资产重组、机关机构优化工作,同质业务重组整合工作加快推进。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健全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制度,激励机制效果更加明显。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抓实钢铁去产能后续工作。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公司科技创新支出共计19.86亿元,科技投入占产品主营销售收入的2.90%,高强抗震钢产销量同比增长64.67%;全年获授权专利150件,其中发明专利 56件;向越南等国家申请注册商标,品牌建设和品牌维护不断强化。国家重点钛项目工作顺利推进;昆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EB炉通过验收鉴定,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持续推进和谐昆钢建设。紧扣目标组织开展“对标降本保生存、转型升级促发展”立功竞赛,多产业多项技术指标获得改善,成为昆钢控股公司扭亏为盈、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撸起袖子加油干
凝心聚力谋发展
全面开启昆钢转型发展新征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国家战略和云南跨越式发展新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突出政治建设,强化组织保证,狠抓作风转变,确保公司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必须深化改革创新增动力,坚决破除一切不适宜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必须坚持紧紧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方针,共建共享美丽昆钢。
古人说,凡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换成现代话,这就是企业家精神。昆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盘涉及几十万人、几百亿资产的大棋局,很多时候,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既需要大刀阔斧的魄力,也需要精耕细作的耐心,离开了讲奉献、敢拼搏、有担当的企业家精神,是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
昆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永平认为,没有产业的彻底转型,昆钢随时都将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在他看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不二法门。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国有企业,昆钢的出路在于改革,希望在于创新。
昆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杜陆军强调,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昆钢决胜保生存、全面推动转型发展,事关长远、事关重大的一年。踏上新的征程,展望新的目标,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
全面深化改革为昆钢转型发展打开了一扇门,铺开了一条路。他们决心在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强化务实担当、狠抓工作落实上下功夫,在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深化改革、转型发展以及人才引进培养上见实效,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盘活存量资产,优化产业布局。力争到2025年,昆钢要全面完成产业生态圈打造,成为区域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型大型企业集团,收入规模近1600亿元,净利润达到50亿元以上。
来路坎坷,去路光明。面对未来,已经冲过最艰难险阻险关的昆钢人成竹在胸。他们把2018年的发展目标确定为——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元以上,资产总额达到1000亿元以上,实现利润基本目标15亿元,努力目标20亿元,努力通过资本运作力争创效10亿元、达到30亿元以上。
为此,按照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的要求,昆钢已经开始在“中军大帐”里派兵遣将——
武昆股份公司要继续推进“三二三”战略,确保安全、稳定、高水平、长周期运行,完成钢材产销量715万吨以上,力争8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确保利润15亿元,力争20亿元。
云煤能源要增强市场预判,发挥资金优势降低原煤采购成本,落实精细化管理,提升产能利用率、降低成本、确保质量,完成焦炭产量190万吨,确保利润1.2亿元,力争1.8亿元。
云南水泥完成水泥产销量2000万吨,争取2100万吨,确保利润5亿元,力争7亿元。
大红山矿业公司要强化安全稳定生产措施,抓实降成本举措,确保利润7亿元,力争8亿元……
新时代开辟新征程,新目标续写新篇章。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历经79年风雨洗礼的昆钢人初心不改、豪情满怀——他们有“老牛拉车不回头”的韧劲儿,更有攻坚克难、一往无前的使命担当。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