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风采

□ 冷传训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出自诗人王冕,道出了梅花的气节和品性,把梅的高洁渲染得淋漓尽致。党的十九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曾以此联向海内外记者表达共产党人的胸怀。我国诗人、画家描绘得最多的也是梅花。梅花凌寒怒放,先天下而春,以其“坚强不屈”的习性而深受世人的喜爱。

印象中对梅花的最初记忆源于小学时背诵的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南宋诗人陆游的诗亦十分深刻:“驿外断桥边……”尽管记忆中有这样一些对梅花的印记,但一直是停留在对文字的粗浅理解上,对梅花的外在性状仍然不清楚。上世纪90年代初,认识了被称为“梅圣”的艺术家郑发祥,受他的影响,使我对梅花的了解从直观走向深入。

郑发祥,旅居美国。从事艺术创作40余年,油画、水彩、书法、篆刻均有涉猎,20世纪90年代后以画梅著称。在中、美、英、法、俄等50多个国家举办个人艺术展,曾荣获纽约世界艺术博览会银奖、欧洲东方艺术大赛特别优秀奖。作品被联合国总部,中国驻美国、英国大使馆、总领馆及国家文物局、人民大会堂、天安门、中南海、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体育博物馆等收藏。在华盛顿、纽约、伦敦、巴黎、莫斯科、北京、东京、新加坡、曼谷、中国台北等地举办过50多次个人大型艺术展。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当代著名华侨艺术家。

一种花能让男人喜欢,必定有它的独到之处。郑发祥喜爱梅花,是因为梅花具有人的品格,有一种傲骨,蕴含着阳刚之美;梅花从不和百花争宠,昭显的是做人的一种品格;她无叶陪衬却异香扑鼻,温馨淡雅,把欢欣的笑容绽开得那样丰盛,把热烈的希望展示到极致。开放时繁花一片,远远望去,壮观无比。正是源于对梅花的这种酷爱,郑发祥选择了画梅,他爱梅花清丽、洒脱、超逸的风姿,更爱梅花傲霜斗雪、不畏严寒的品性。他把自己的才华和情感全部寄予梅花。古人云:作画是“借物以写胸中之所有”。郑发祥画梅,正是透过梅花那独有的风姿和品性来抒发他胸中的追求和爱好。透过笔下一幅幅清丽、高雅的梅花作品,尽情地赞美梅花那种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那种在世俗中一尘不染的精神,那种在冰天雪地中大写春意的精神,那种在理想境界中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正是由于他准确地把握了这些精髓而又与梅花融会贯通,所以他的梅花图才会令人怦然心动,让人情不自禁地萌生出一种奋发向上的情感。因而一株株静态的梅在他的笔下拥有了鲜活的生命。

郑发祥对于艺术是真诚的,他眼中的世界,是真实的。他比其他画家更善于体味大自然细微处的生机与趣味。他画梅,注重对梅花品性的深层次发掘,在他的作品中,梅花的枝干兼有书法的笔意,运笔风神峭拔,挺劲潇洒,以水墨烘晕出凌雪傲霜之姿,如铁画银钩,似铁树开花;画细梢或如铁鞭鹤膝,或如弓梢钓竿,俱气足力满顿挫有韵,纵横郁勃,刚健婀娜;梅花则梅蕊缤纷,或含苞欲放,或初绽花蕾,或盛开怒放,或残美点点,正侧偃仰,千姿百态;白的高洁,黄的淡雅,红的热烈,紫的浪漫。在设色上他继承了清代著名书画家赵之谦强烈浓艳的特点而又能自出新意,做到了“师古而不泥古”。把梅花劲峭冷香、丰韵傲骨的特色尽情发挥。在郑先生笔下,梅花幽芳清奇境远,最大限度地做到了笔墨俱佳、雅俗共赏。作品清雅的气韵,恢弘的气魄,感染了诸多收藏家和书画爱好者,令观者无不为之动容,感叹其真正体现了梅花的精神。

细观郑发祥的梅花作品,会发现一个明显的特质,那就是他十分注重构图的美学色彩,不管是重彩浓墨的巨幅画作,还是轻描淡写的有感而发,在构图上都十分讲究和严谨。他还一改宋人画梅疏枝浅蕊的旧法,在构图和画面布局上大胆创新。他笔下的梅花作品大多枝繁花茂,色彩艳丽。但繁而不乱、艳而不俗。那疏密有序,圈花点蕊,别出新意的创作特色,把梅花枝干劲俊、千花万蕊、天真烂漫、生机盎然的本色点缀得恰到好处。那种在广阔天地之间把梅视为乾坤主宰的构思,最大限度地展示出了梅花的独有魅力,给人一种主次鲜明的布局美感,使有限的画面展示出无限的遐思。当然,他的有些作品亦十分简练,乍看只有寥寥几笔,然而细细品味,这简单中蕴含着丰富的想象,看似毫不经意,实则用心良苦。令你产生出一种这幅画要再多一笔都是累赘的感觉。最大限度地凸显了作品的艺术氛围和美学效果,彰显出画家不凡的艺术底蕴和非凡的创造能力。

郑发祥的梅花作品具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除了他锤炼有素的艺术功力外,其内在的原因便是他把“梅花风骨”作为他人生的追求。他推崇梅花坚强、高雅、不屈不挠的高贵品性,把“梅的风骨”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而加以宣扬和推崇。多年来,他用手中的画笔作为媒介,以梅花作为桥梁和纽带,反复奔走在两岸四地和世界华人集聚区,用梅花精神凝聚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力量。早在1995年,受宋庆龄基金会的委托,郑发祥精心创作的一幅梅花图被当作蒋纬国先生的生日贺礼。蒋先生收到作品后万分激动,称赞郑发祥画梅“乃个中圣手”,在深情感叹之余,还题写了“我爱梅花,更爱中华”八个大字回赠郑发祥。现在看来,这件梅花作品在两岸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种“不畏困难、敢为人先”的作为,不正是梅花“凌雪傲霜、不畏严寒”品性的写照吗。近年来,郑发祥频繁游走在两岸四地之间,用“梅的风骨”传承着民族精神,打造着华夏文化的核心和精髓。2009年9月,在中国台湾举办了“我爱梅花,更爱中华——梅之韵”大型书画艺术展,引起了极大轰动。马英九、连战分别为其题写了“丹青梅花民族魂”“梅花开处是中华”的贺词;吴伯雄、吴敦义、蒋孝严、宋楚瑜、李奇茂等台湾政界和艺术界名流等也都欣然命笔,题词祝贺。

郑发祥以梅花民族精神为媒介,打造两岸和平的努力没有白费,如今,两岸民间文化乃至人员交流和来往如火如荼,两岸同胞“骨肉情深”的理念得到了愈来愈多人的认同。而他以梅花为主题创作的作品更是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认可,许多作品被世界各地的著名艺术馆所以及收藏家争相收藏。梅花的民族精神已深入人心。在海峡两岸,郑发祥用梅花搭建的艺术平台,成为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

(作者系东西方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2018-03-16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20504.htm 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