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关注

达州经开区:开放催生现代化产业新城

□ 本报记者 李凌晨

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市建设、软硬环境等实现长足发展,高新产业蓬勃兴起,产业集群快速集聚;先后荣获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低碳工业试点园区”,国家级开发区正全力创建……

过去五年,四川达州经开区在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大胆探索实践,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已成为达州市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主导产业推动发展

毗邻达渝高速公路的达州经开区,机场大道、环城路等在这里交汇,区位交通条件优越。经过多年建设,达州经开区内企业总数已达298家,形成了“能源化工、汽车机械、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产性服务业”五大主导产业。

过去五年来,达州经开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10%以上,重点指标跨入全市前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40%,是五年前的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4%。

产城融合打造千亿园区

位于达州经开区的四川航天拓达玄武岩纤维开发有限公司,厂区流水线作业的生产线上机器轰鸣,新材料制成的给排水管道源源不断从厂区发往建设工地。短短几个月之后,这个厂不远处,一个占地2000亩的玄武岩纤维产业园已悄然成型。

玄武岩纤维产业只是经开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年来,该区围绕“建成国家级开发区、千亿产业园区、产城融合示范园区”三大目标,坚持“主城建设三区之一、达州工业核心支撑、四川园区特色名片”三大定位,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创新驱动、产业支撑、产城融合、环境吸附”五大工程,加快建成“中国磷酸盐产业基地、中国西部新材料产业基地、中国西部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川东北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川东北创新创业基地”五大基地。

经过多年建设,达州经开区逐步形成了“能源化工、汽车机械、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产性服务业”五大主导产业,由过去能源化工单一产业园区发展成为多产业齐头并进、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园区企业循环发展的综合性新兴产业园区。

据达州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达州经开区已累计入驻工业企业129个,较2013年实现了翻倍增长,引进了贵州瓮福、安凯汽车、川投集团、航天拓鑫、曦鸿电子等知名企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培育10亿级企业2户、亿元级企业20户,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5%。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2017年,火峰山隧道和大尖子隧道投入运营,不仅打通了达州经开区内外联通的交通瓶颈,更缩短了达州中心城区各个组团间的时空距离。

经过五年多的持续建设,达州经开区两纵三横主干道路网络基本形成,园区主干道路建成50公里、乡村道路100余公里,年运输能力1200万吨的铁路专线投入运营。另外,年输气能力35亿方天然气管网、10万吨工业供水厂、2万吨工业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先后投用,建成220kV变电站2座、110kV变电站3座。

新区建设加快推进,辖区范围实现控详规划全域覆盖,新打造的“三中心”即将投用,长田新区、堰坝片区加快开发,西接马踏洞、南联杨柳垭的城市组团基本成形,幺塘-阁溪片区正加快规划编制前期工作。

与此同时,达州经开区累计投入各类民生资金13亿元,办成民生实事110余件。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实现减贫2600余人。建成保障性安置房1323套,解决就业3600余人,新农合参保率达99.99%。科教文卫事业健康发展,大力实施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乡卫生院、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全覆盖,乡村医疗服务体系已经形成,辖区群众实现了改革开放成果共享,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2018-03-15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20433.htm 1 达州经开区:开放催生现代化产业新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