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两会报道

国企改革要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

——访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董事长王会生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深化基础性关键性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两会期间,记者就国企改革中的重点难点、混合所有制改革如何推动国资国企改革以及弘扬企业家精神等问题,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董事长王会生。

解决“一股独大”是混改关键

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有企业要通过改革创新,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国投在国企改革过程中有哪些经验?下一步国企改革将如何推动?

王会生:改革开放40年来,国企改革一直被认为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改革到现在,应该说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最近5年,分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定位更加准确、方向更加明确。国投总结的经验就是“四试一加强”:“一加强”就是加强党的建设。“四试”就是试方向,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调整业务结构;试机制,推行分类授权,激发子公司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试管理,重塑总部职能,形成“小总部、大产业”的格局;试监督,无论怎么改,国有企业不能乱,要构建国有资本监督的“闭环”。

至于下一步怎么改,我认为要用更大勇气和智慧继续在股权结构和机制创新上下功夫。从内部来讲,要把握好市场机制和企业活力两个方面,每个国企应根据自身特点,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的新机制,来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从外部来讲,建议政策上要建立容错机制,让企业家放开手脚。

记者:作为国企改革的突破口,您认为混改中该如何形成多元化股权制衡机制,提升混改的深度和质量?

王会生:混改难、混改推不动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一股独大”问题。如果引入的股东小、散,股权结构不能形成良性的内部制衡,就没法激发企业发展的活力。我认为,改制的企业要突破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障碍。国企可以作为第一大股东,但不能绝对控股。这样既保证了国有企业的地位,同时又可以让合作伙伴放心,共同为大家的利益和目标一起发力。所以我认为,混改要适当提高民营企业持股比例,增强民营资本参与混改的积极性。此外,混改不是“一混就灵”,我建议要建立容错机制,创新包容机制,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让企业家放开手脚。

东北国企改革要借鉴他人也要符合实际

记者:国有企业是东北振兴的重要力量,也是东北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东北地区的国企改革是不是更复杂一些?作为东北人,您对东北地区的国企改革有何建议?

王会生: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有自身客观条件的约束,比如,大部分是钢铁、石化、煤炭等传统行业,目前处于去产能阶段,推动改革相对困难。另外,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需要实力相对强、能够起到关键作用的民营企业,但东北地区社会资本和民企发展相对欠缺。我认为,东北的国有企业要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不能百分百复制、套用其它地区改革成功的案例,既要借鉴他人,又要符合自身实际,同时更重要的还是转变观念。

记者:去年9月,中央发文提出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请问您如何理解国企中的企业家精神?

王会生:在国企改革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中央出台文件提出激发和保护国有企业家精神,对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我国国企的企业家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企业家,也不同于民营企业家。习近平总书记讲得很清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必须做到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我认为国有企业家要更加注重担当和创新精神,要想办法与市场机制相融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

对于国有企业家,在充分信任的同时要加强监督。加大监督改革力度,确保授权到哪,监督到哪,打破国企改革面临的“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

2018-03-15 ——访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董事长王会生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20417.htm 1 国企改革要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