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视窗

加快发展再生医学材料产业集群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苏军建议,大力推动“中国造”,打破再生医学材料行业由国外寡头垄断格局

□ 本报记者 雷茂盛

参加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苏军带来的提案是“加快发展我国再生医学材料产业集群”。

苏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围绕再生医学材料产业发展,他的提案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议由国家发改委、国家卫计委、科技部、工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相关部门,联合出台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加快建设国家级再生医学产学研创新示范基地,支持建设再生医学国际级创新中心,提升我国再生医学科技水平。

二是建议在投融资、企业上市、低息贷款申请和公益基金发行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支持再生医学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发展。

三是建议加快国产再生医学医疗器械审批备案流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医疗和精准医疗需求,让更多中低收入人群用得起、用得好国产新型再生医学材料医疗器械。

“加快推动我国再生医学材料产业发展,促进高性能医疗器械国产化,形成再生医学产业集群刻不容缓。”苏军分析说,再生医学材料产业归属于生物新材料产业,列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行业壁垒高、介入层次高,容易形成“护城河”效应,目前由葛兰素史克公司(GSK)独家垄断此类材料的生产,2016年该材料的全球销量为4000吨,价格为380万元/吨。

据统计,我国每年需要做再生医学组织修复和治疗的患者约为1亿人次,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临床治疗使用的再生医学医疗器械需求更为突出。仅2016年,我国再生医学使用的医疗器械年销售额约为1200亿美元,年增长率大于25%,其中绝大部分需要直接进口或者进口再生医学材料后自行生成,发达国家的再生医学材料行业已形成垄断寡头局面。

那么,什么是再生医学?这一专业性极强的高精尖领域将如何惠及民生、惠及百姓?

苏军就此解释说,再生医学是综合应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临床医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和开发用于替代、修复、重建或再生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理论技术的前沿交叉学科,已经广泛用于治疗先天性遗传缺陷疾病和各种组织器官损伤,包括组织工程、干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等在内的多种应用领域,都属于再生医学的范畴。再生医学材料是一种天然或合成材料,具有与人体组织或器官相似的成分和结构,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诱导性,临床应用中主要用来制造医疗器械,植入人体后能引发机体自我修复机制。

据苏军介绍,为打破西方国家对此类材料的独家垄断,2013年以来,由北京幸福益生高新技术有限公司牵头,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中国医学科学院等企事业单位联合发起,成立协同创新科研团队,在国内率先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Regesi新型再生医学材料,取得30年来重大关键性技术的突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苏军说,该新型材料在促进软组织愈合、刺激细胞增殖、诱导生长因子生成、促进创伤愈合、治疗长期糜烂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支架和桥梁,具有独特的细胞修复和再生能力,可实现新生骨和植入材料降解速率同步。该材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同时健合骨骼和软组织细胞的再生医学材料,已申请发明专利30项、国际专利2项。经权威机构检测和临床验证,材料在细胞反应无毒性、PH值稳定性、代谢降解速度可控性等方面已经全面超越国外产品,填补了国内再生医学材料领域的空白,而成本约为国外产品的40%,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并一举打破西方国家对此类材料的独家垄断格局。

在北京市、海淀区、平谷区的大力支持下,项目团队成立了国内首家再生医学院士专家工作站,汇聚了国内外再生医学的产学研高端资源。作为北京市第152个院士工作站,该院士工作站由16名院士、6名科学家组成。由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和中美再生医学研究院联合发起首支再生医学公益创投基金,支持该院士工作站在前沿技术研发、临床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工作,支持西部地区科技扶贫和医疗精准扶贫,引领我国再生医学的发展。

2018-03-15 雷茂盛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苏军建议,大力推动“中国造”,打破再生医学材料行业由国外寡头垄断格局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20393.htm 1 加快发展再生医学材料产业集群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