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化学品投入逐年增加,种养殖废弃物处理滞后等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长期监测结果显示,2007年~2013年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量总体增加,2013年以后化学需氧量和总磷开始下降,总氮趋稳,但排放总量仍然较大,形势依然严峻。
全国人大代表、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赵立欣坦言,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重视程度、系统性治理不足、长效运行机制缺失等。
对此,赵立欣建议,一要强化政策支持。落实好《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以秸秆、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切入点,打造产业“领跑者”和行业“标杆”。将各类农业资源环境科技创新联盟实体化、企业化,培育一批科技引领型企业。
二要加大财政投入。健全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等制度,对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的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给予补奖。落实财税、用电、用地、机械化等方面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推进推动农业源污染治理市场化和产业化。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区建设力度,探索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有效机制。
三要加强科学研究。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布局,推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等要素向农业绿色发展领域倾斜。遴选推广绿色环保、节本高效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应用水平。开展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农业清洁生产、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等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研发,尽快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实用技术和模式。
四要推进监测预警。建立完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实现农业环境监测的常态化和制度化运行,构建长效的监测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农业面源污染动态变化。加强农业资源环境监测体系能力建设,提升例行监测、应急处理能力。